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山西师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团结创造求实奋进”八个大字,不仅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更深植于一代代山师人的精神血脉之中。这则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学校在近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凝练办学理念、汇聚师生共识的智慧结晶。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学校的不同发展时期,特别是临汾办学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赋予了这八个字以深刻而独特的内涵。“团结”是学校克服地域限制、凝聚发展合力的基石;“创造”体现了师范大学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懈追求;“求实”是师范教育本质的要求,强调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奋进”则彰显了学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这则校训简洁而有力,高度概括了山西师范大学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它既是过往峥嵘岁月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指引方向的灯塔,持续激励着全体师生员工为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山西师范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演进

山西师范大学,作为山西省师范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精神旗帜——校训“团结、创造、求实、奋进”,是学校灵魂的集中体现。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和时代精神,其形成与演变过程,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史、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迁史紧密相连。深入探究其内涵与历史,不仅是对一所大学文化基因的解读,更是对新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的一次梳理。


一、 校训文本的语义解析与核心要义

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其自身使命、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公开宣示。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由四个并列的词语构成,每个词语都承载着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深刻意义。

团结:此为首要之义,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协同力量。对于师范大学而言,“团结”具有多重指向性:

  • 师生团结:构建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 校内团结:要求各院系、各部门、教职工之间紧密协作,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
  • 校友团结:凝聚遍布三晋大地乃至全国各地的校友力量,反哺母校建设。
  • 与社会的团结:强调学校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面向领域保持紧密联系。在山西师范大学曾长期扎根晋南临汾的特定背景下,“团结”也体现了学校在相对非中心区位办学时,向内凝聚人心、向外寻求支持的生存与发展智慧。

创造:这是对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呼唤。师范大学的“创造”并非局限于科学技术发明,更侧重于:

  • 教育理念的创新: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 知识体系的创新:鼓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
  • 教学方法的创新:推动教学改革,培养未来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文化知识的创造与传播:作为地方重要文化阵地,承担起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责任。
“创造”一词,体现了山西师范大学不安于现状、追求卓越的雄心。

求实:这是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根本要求。“求实”意味着:

  •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反对虚妄和浮夸。
  • 严谨踏实: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一丝不苟,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扎实基础。
  • 联系实际: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尤其契合师范教育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实践导向。
  • 朴实诚信:倡导质朴的学风和诚实守信的品格。这是对师范大学师生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规范。

奋进:这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它要求:

  • 自强不息: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的毅力。
  • 追求卓越:不满足于已有成绩,始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 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艰苦奋斗:继承和发扬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对于一所经历过迁建、合并等波折的省属高校而言,“奋进”是其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实现跨越的关键动力。

这四个词语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团结”是基石,为“创造”和“求实”提供环境和保障;“创造”和“求实”是路径,是“团结”力量的具体运用和方向引领;“奋进”则是贯穿始终的精神动力,推动着“团结、创造、求实”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它们共同塑造了山西师范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

山西师范大学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创立、成长与转型,历经沉淀与凝练的过程。其历史脉络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之中。

(一) 创校初期的精神孕育(1958-1960年代)

山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晋南师范专科学校。彼时,新中国百业待兴,基础教育师资极度匮乏。学校的诞生,本身就承载着为晋南地区培养急需师资的历史使命。在初创时期,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师生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虽然没有明确的成文校训,但“艰苦创业”、“服务地方”、“踏实育人”等理念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内核。这一时期所倡导的吃苦耐劳、联系实际、献身教育的风气,为日后“求实”、“奋进”校训因子的形成埋下了种子。1964年,学校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办学层次提升,视野更为开阔,对学术规范和教学质量的追求日益增强,这又为“创造”和“求实”精神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二) 临汾办学时期的凝练与确立(1980-1990年代)

学校迁址临汾办学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1984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标志着其作为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地位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思想解放、锐意改革成为时代主题。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在此背景下,系统总结办学经验、提炼大学精神标识成为许多高校的自觉行动。

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团结、创造、求实、奋进”正是在这一时期,经过学校上下广泛讨论和共识凝聚,最终确立并公开颁布的。这一过程具有深刻的现实考量:

  • 回应时代呼唤:改革开放需要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发图强的精神,校训与此高度契合。
  • 凝聚发展共识:学校地处非省会城市,在发展资源、人才引进等方面面临挑战,“团结”和“奋进”成为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内在需要。
  • 明确办学导向:作为师范大学,必须强调“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育人根本,同时也要鼓励“创造”,避免师范教育陷入僵化和保守。
  • 继承历史传统:校训也是对创校以来形成的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升华。
至此,这八个字从潜在的校园精神,正式升华为指导全校师生行为的明确准则。

(三) 新世纪以来的深化与弘扬(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招、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等阶段。山西师范大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校训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 在“团结”方面,更加强调跨学科协作、校地合作、国际交流,以适应综合性、开放式大学发展的要求。
  • 在“创造”方面,着重鼓励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在“求实”方面,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科学化,强化学风建设,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质量挑战。
  • 在“奋进”方面,则体现在学校争取博士点授权、改善办学条件、谋划校园迁建(从临汾迁至太原)等重大战略举措上所展现出的决心和行动力。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迁址省会太原,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新校区,校训被置于更加醒目的位置,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其精神内核持续活化,成为引领学校在新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山西师范大学将“团结、创造、求实、奋进”的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各个方面。

(一) 在人才培养中践行校训

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 通过“团结”协作,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整合课内外、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 通过鼓励“创造”,设立创新学分,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师范生技能培养中,特别强调教学设计创新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通过强调“求实”,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使其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扎实作风。
  • 通过倡导“奋进”,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树立优秀典型,营造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二) 在科学研究中彰显校训

学校的科研工作深深打上了校训的烙印。

  • 依托“团结”精神,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围绕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如晋商文化、黄河文化、资源型经济转型、教师教育等开展协同攻关。
  • 突出“创造”导向,设立校内科研基金,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尤其在基础数学、戏曲文物、材料化学等特色优势领域力求突破。
  • 坚持“求实”原则,崇尚学术诚信,反对浮躁学风,确保研究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许多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山西实际,注重应用价值。
  • 凭借“奋进”姿态,积极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提升科研平台水平,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仍不懈努力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三) 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弘扬校训

作为师范大学,学校自觉承担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责任。

  • 利用“团结”起来的学术力量,深入研究与保护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对山西古戏台、碑刻等的系统考察与研究,成果丰硕。
  • 发挥“创造”性,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体系,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 立足“求实”,扎实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教育帮扶、科技下乡等服务,为山西乃至中西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保持“奋进”状态,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提升学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


四、 校训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超越了一般行为规范的意义,上升为一种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力量。

它是学校身份认同的核心。无论师生校友身处何方,这八个字都是连接彼此的精神纽带,是“山师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认同。

它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指引。在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明显的今天,“团结、创造、求实、奋进”校训引导学校立足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注重内涵、强化特色、服务地方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从临汾到太原的迁徙,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奋进”,校训精神在其中起到了稳定人心、凝聚共识、指引方向的关键作用。

再次,它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校训所倡导的价值,不仅适用于大学师生,也适用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求知者。它强调的团结协作、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是任何时代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品质。

它承载着时代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校训被注入新的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团结”才能凝聚力量,“创造”才能引领未来,“求实”才能奠基伟业,“奋进”才能成就梦想。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与这一时代强音高度共振,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山西师范大学的校训“团结、创造、求实、奋进”,是其办学历史的高度浓缩,是其精神文化的核心表达,也是其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这八个字,如同精神的灯塔,照耀着一代代山师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在教书育人、学术探索、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追求卓越,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独特的“山师力量”。
随着学校在太原新校区开启崭新的篇章,这一校训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书写山西师范大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69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39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