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方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北方民大思政教育评价)

关于北方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评述北方民族大学作为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该校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根本使命,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总体而言,北方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在培养政治坚定、德才兼备、服务于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学校深刻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学生深度融合的校园环境中,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命线。
因此,学校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其教育内容不仅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优势。在教育方法上,学校注重理论灌输与启发引导相结合,传统课堂与网络新媒体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特别是充分利用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思政工作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可以说,北方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确保了办学方向的正确性,更在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果,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构建“大思政”育人坚固底盘

北方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高效、有序运行,其根本在于坚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学校党委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将思政工作摆在办学治校的核心位置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

  • 健全的领导体制: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政工作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这种高位推动确保了思政工作始终方向不偏、重心不移、力度不减。
  • 协同的工作机制:学校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院(系)具体落实、全员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阵地,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与教学实施;学生工作部、团委、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学生管理、校园文化、舆论引导、党建团建、课程思政、师资建设等方面形成育人合力;各专业学院则负责将思政要求融入专业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日常教育中,实现了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 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各学院、各部门的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的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思政工作队伍实行专门的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标准,突出育人实效,极大地调动了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主渠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方民族大学将其作为“第一主课”重点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 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全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确保学时学分。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全过程,深入讲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述好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生动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 推动教学方法创新: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专题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邀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专家、先进模范人物等走进课堂,开设“形势与政策”报告,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时代感。
  •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计划,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在职培训、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竞赛、支持学术研究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三、 课程思政与专业育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北方民族大学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绝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角戏”,而是所有课堂、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所有课程都肩负起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职责。

  • 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学校引导各专业教师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法治意识、生态理念、人文素养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例如,理工科课程可突出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经管类课程可强调诚信经营、社会责任;文史类课程可厚植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艺术类课程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展现民族团结主题。
  • 加强教师育德能力培训:学校定期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工作坊和示范课观摩活动,帮助专业教师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做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避免“两张皮”现象。
  • 建立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成效作为教学成果奖、一流课程评选、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评选表彰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团队,形成了争相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细微处见实效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主渠道,日常管理服务则是重要的阵地。北方民族大学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做到时时、处处、人人育人。

  •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校按照高标准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严格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确保这支队伍稳定、专业、有活力。辅导员深入课堂、宿舍、学生活动,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 精准化的学生管理与服务:针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学校提供精细化的管理和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健全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过程中,传递学校的关怀和温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 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围绕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和国家重大事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如持续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五、 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北方民族大学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实践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拓展到社会,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和亲身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 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民族节日庆祝活动等,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多彩魅力,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欣赏。校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设施,成为学生感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课堂。这种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力量。
  • 深入扎实的社会实践: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支教支农、国情考察等活动。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基层一线,亲眼见证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增进与各族群众的感情,锤炼意志品质,坚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决心。
  • 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学校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加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创作推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线上主题教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效占据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六、 工作成效与未来展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北方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校园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了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风貌。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民族地区、奉献基层一线的优秀人才,他们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来,北方民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继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应对新挑战、探索新路径。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建强思政工作队伍,优化“三全育人”机制,更加注重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05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0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