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四川文理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川文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四川文理学院的校训“博文大理,厚德笃行”是其办学历史、育人理念与精神追求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川东北地区的文化沃土,伴随着学校从初创到壮大的发展历程,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博文大理”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对知识的广博追求与对真理的深入探索,强调文理兼备、兼容并包的学术理想。“厚德笃行”则侧重于人格的锤炼与实践的落实,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校训的历史与学校自身的历史紧密相连,它既是过往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引。从最初的师范专科院校到如今的综合性应用型本科大学,校训精神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激励着一代代文理学子修身明德、勤学奋进,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深刻意蕴,对于把握学校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四川文理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传承

四川文理学院,坐落于川东门户、中国气都——达州市,是一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时代使命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标识体系,尤其是其校训,如同一个人的精神名片,集中体现了其办学宗旨、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四川文理学院的校训“博文大理,厚德笃行”,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它不仅是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更是学校自身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这八个字的背后,是一段与学校同成长、共命运的演进史,是巴山渠水间教育薪火相传的见证。


一、校训文本的释义与哲学根基

“博文大理,厚德笃行”这一校训,可以清晰地分为两个层面,前四字“博文大理”侧重于学识与智慧,后四字“厚德笃行”侧重于品德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博文大理”的解读

“博文”一词,可直接追溯至《论语·雍也》中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指广博地学习文献典籍,拥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和人文素养。在当代教育语境下,“博文”不仅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广泛涉猎,更倡导一种开放、包容、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它要求师生打破专业壁垒,在专精之余力求广博,培养综合性的文化素质。

“大理”则蕴含着对事物本质规律和科学真理的探求。“理”既可指自然科学之理,也可指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内在逻辑与法则。与“文”相对应,“大理”强调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逻辑推理能力。将“博文”与“大理”并列,深刻地反映了四川文理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的定位,即追求文理渗透、艺体交融,培养既有人文情怀又有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视,避免了人才的片面化发展。

“厚德笃行”的解读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宽厚,能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这是中华文化中对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之一。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厚德”被置于校训之中,凸显了品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它要求师生将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情操的人。

“笃行”则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有坚定、踏实、一心一意之意,“行”即实践、行动。“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也是最终目的,强调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坚持不懈地去践行。对于一所应用型特色鲜明的大学而言,“笃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鼓励师生不尚空谈,注重实干,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价值。

“博文大理”与“厚德笃行”共同构成了一个从“求知”到“修身”再到“践行”的完整闭环。它告诫师生,求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知识、探索真理,更在于提升品德、服务社会,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

四川文理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办学定位的调整以及时代精神的变迁息息相关。其历史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奠基期(1970s-1990s):师范精神的积淀

    四川文理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76年的达县师范学院,其后历经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师范教育时期,学校的核心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师范教育本身就极其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与“博文大理”(学高)和“厚德笃行”(身正)的内涵高度契合。虽然当时可能尚未正式提出如今的八字校训,但重视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的师范精神,已经为日后校训的提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一时期,学校在川东北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敬业奉献、笃实严谨的作风,正是校训精神的早期实践。

  • 转型与确立期(2000s):升本与校训的正式提出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四川文理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办学层次、学科结构、发展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单一的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需要一个新的、能够统领全局、彰显特色的精神标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博文大理,厚德笃行”作为校训被正式确立下来。这一校训的提出,具有多重考量:

    • 继承历史:它延续了师范教育重视品德与知识的优良传统。
    • 面向未来:它突破了单一师范的局限,以“文理”点明综合性发展方向,以“笃行”强调应用型办学特色。
    • 彰显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历来有崇文重教、务实进取的传统,校训精神与地域文化气质一脉相承。

    校训的确立,标志着四川文理学院进入了一个以明确核心理念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 深化与发展期(2010s至今):内涵的不断丰富

    随着学校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成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后,校训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深化。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将校训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全过程:

    • 在教育教学中,强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文理兼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主题教育活动等载体,广泛宣传和诠释校训精神。
    •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典范。

    校训不再仅仅是墙上的标语,而是逐渐内化为广大师生的共同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实践的结合。四川文理学院将“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精神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致力于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大量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类的通识选修课,打破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知识面,落实“博文大理”的要求。
于此同时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笃行”落到实处。在德育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践行“厚德”之旨。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努力构建文、理、工、教、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无论是传统优势的人文社科专业,还是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都注重相互支撑、交叉融合,体现了“文理兼备”的学科生态。这种布局本身就是对“博文大理”理念的积极响应。

在服务地方方面,作为达州市唯一的本科院校,四川文理学院始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学校紧密围绕达州作为“中国气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在天然气化工、智能制造、巴文化研究、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巴渠大地上,这正是“厚德笃行”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学校通过知识溢出和人才支撑,为地方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理动能”。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通过校史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反复宣讲校训精神。校园内的道路、楼宇、景观的命名,也 often 蕴含着与校训相关的寓意。学生社团活动、学术讲座、艺术展演等,都成为传播和践行校训的重要平台。一种崇尚学识、注重品德、鼓励实干的校园风尚逐渐形成。


四、校训对师生员工的深远影响

校训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上。“博文大理,厚德笃行”如同一种无形的精神磁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四川文理学院人。

对于教师而言,校训是职业操守和专业发展的指南针。它激励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博文大理),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厚德),更要潜心教学、精心育人、积极投身科研和社会服务(笃行)。许多教师甘于奉献,扎根老区教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学生的成长,他们本身就是校训精神的忠诚践行者。

对于学生而言,校训是成长成才的座右铭。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这八个字就伴随着他们的求学生涯。它引导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更要学会做人,修养品德,并积极将所学用于实践,参与社会服务。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干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的成功是对校训育人效果的最好证明。

校训还塑造了四川文理学院学子独特的精神气质:他们既有关注社会、心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又有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既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又有敢为人先、服务社会的担当精神。这种气质,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四川文理学院的校训“博文大理,厚德笃行”,是其数十年办学历史的结晶,是巴渠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融的产物。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办学实践中丰富内涵,最终成为指引学校发展方向、凝聚师生人心、塑造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这八个字,简洁而深刻,平实而高远,它不仅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文理人的心中。展望未来,随着四川文理学院在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道路上不断迈进,“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必将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激励着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校训的历史,就是一部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也是一部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奉献史,它将继续与学校的未来紧密相连,生生不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25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4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