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扬州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扬州大学校训历史)

扬州大学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探析扬州大学作为一所植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校训“坚苦自立”不仅是对学校办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其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这一校训源自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原南通学院(扬州大学重要溯源学校之一)所题训词,历经时代变迁仍被继承发扬。“坚苦自立”四字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导向:它倡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锤炼意志,追求学术与人格的独立自主,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与近代教育救国理念的结合。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形成与扬州大学多源汇流、曲折奋进的建校史紧密相连;从现实意义看,它持续指引着师生治学修身、服务社会的实践方向,成为凝聚认同、推动发展的精神旗帜。
一、校训“坚苦自立”的文本溯源与提出背景扬州大学的校训“坚苦自立”并非凭空产生,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人物张謇的教育理念。张謇作为晚清状元、实业家和教育家,在江苏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教育机构,其中包括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等,这些学校成为后来扬州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源流之一。张謇先生提出“坚苦自立”的初衷,是与当时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坚定意志、吃苦耐劳品质且能独立担当的人才,从而实现救亡图存、振兴实业的理想。这一训词最初被用于张謇创办的学校中,旨在激励师生不以艰苦为惧,反而以之为砥砺精神的契机,最终达到不依赖外人、自立自强的境界。在扬州大学的校史沿革中,多个前身学校均受到张謇教育思想的影响。
例如,通州师范学校的学风强调实干与自立,南通学院的农科、医科等也在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南通学院农科、苏北师范专科学校等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的苏北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等,在后续发展中仍潜移默化地保存了“坚苦自立”的精神传统。直至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扬州大学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之一。在整合过程中,为凝聚共识、彰显办学特色,学校正式将“坚苦自立”确立为校训,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与发扬。
二、“坚苦自立”校训的语义解析与精神内核从字义上看,“坚苦自立”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一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坚”意为坚定、坚韧,强调意志的不可动摇性,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人生道路上,均需保持专注与执着;“苦”代表艰苦、吃苦,不仅指物质条件的匮乏,更包括学术探索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要求人们勇于面对而非回避;“自”指向自我、自主,突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反对依赖和盲从;“立”则意味着立足、建立,既指学有所成、业有所立,也包含人格独立、精神健全的深层要求。四字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支撑、层层递进:“坚苦”是条件与途径,倡导以坚韧不拔的态度主动迎接艰苦环境的磨炼;“自立”是目标与结果,强调通过这样的磨炼最终实现个体与集体的独立自主。这一校训的精神内核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
  • 一是个人修养层面,要求师生培养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的品质,不惧困难,持之以恒;
  • 二是学术研究层面,倡导实事求是、独立探索的学风,反对浮躁与投机,追求真知灼见;
  • 三是社会责任层面,鼓励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以自身所学贡献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
这种精神与中国古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与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使命意识紧密相连。
三、校训与扬州大学发展历程的相互塑造扬州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本身就是“坚苦自立”精神的生动实践。从最早的前身学校至今,学校多次历经院系调整、合并重组与发展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校训精神为师生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抗战时期,学校前身之一江苏通州师范学校曾内迁办学,师生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动荡不安的条件下,仍坚持教学与研究,体现了“坚苦”中的坚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北农学院等农业类学科师生深入农村,结合地方需求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以实际行动践行“自立”与服务社会的理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合并办学之初,面对不同校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难题,学校以“坚苦自立”精神协调资源、凝聚共识,成功探索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径,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进入21世纪后,扬州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入选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校训精神继续发挥导向作用:在科研方面,鼓励教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开展原创性研究,例如在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等领域取得突破;在教学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能力;在文化育人方面,通过校史教育、校园景观建设等使“坚苦自立”价值观深入人心。
四、校训在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中的体现扬州大学将“坚苦自立”校训全面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教育教学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设立创新实验班、推行导师制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独立研究。许多专业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产劳动、社会服务中体验“坚苦”、磨练意志。
例如,农科学生长期深入农田开展科研实训,医科学生进入基层社区提供医疗服务,这些都是校训精神的具体践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弘扬校训:
  • 一是视觉符号系统渗透,在校徽、校歌、宣传材料中突出“坚苦自立”字样,使其成为视觉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是典礼仪式强化,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活动中反复宣讲校训的历史与意义,增强师生的认同感;
  • 三是榜样示范引领,评选表彰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分享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事迹;
  • 四是环境景观营造,在校园中设置与校训相关的雕塑、碑刻和文化景观,使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坚苦自立”为核心的文化场域,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五、校训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坚苦自立”校训展现出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它回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大批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独立创新能力的建设者,校训所倡导的品质正是这种人才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它针对了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能力不足等,校训起到了警示和矫正的作用。对扬州大学而言,校训精神将继续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双一流”建设中,需要发扬“坚苦”精神,攻坚克难,提升学科竞争力;在人才培养中,需强化“自立”导向,培养更多具有独立人格、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在社会服务中,应坚持立足地方、辐射全国,以自身发展推动区域进步。
于此同时呢,校训的传播与实践也需与时俱进,例如结合数字化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将“坚苦自立”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更紧密结合等。扬州大学的校训“坚苦自立”源于历史,融入现实,指向未来。它不仅是学校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办学治校的精神基石。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发展,折射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特点,也体现了一所地方高校在百余年中不断寻求自我超越的奋斗历程。在新时代,扬州大学将继续秉承这一校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48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85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