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知名校友有哪些,校史介绍(上外校友与校史)

上海外国语大学自创立以来,始终是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其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仅发展成为一所以外语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更以其独特的“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活跃于外交、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学术研究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其知名校友群体堪称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外交官,有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的资深媒体人,有驰骋商界的精英领袖,还有在人文社科领域深耕不辍的知名学者。这些校友的成就,深刻反映了上外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上外的校史本身就是一部与中国现代外语教育发展和国家对外交往紧密相连的奋斗史,从应新中国外交事业急需而生的单科院校,到如今向“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迈进,其发展轨迹是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的最佳注脚。了解上外的校友与历史,便是解读中国如何走向世界、如何被世界所理解的一个重要视角。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49-1966)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 genesis 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百废待兴、急需开展对外交流的国家建设大局,培养一支可靠的外语外交干部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1949年12月,在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上海俄文学校正式创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其诞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国家使命。学校最初主要致力于俄语人才的培养,为当时中国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开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语言人才支持。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交事业的逐步展开,国家对其他语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为响应这一需求,学校展现出敏锐的发展眼光和强大的适应性。1950年,学校增设了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并相应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此次更名与专业扩充标志着学校从单一的俄语培训向多语种外国语学院转型的第一步。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学校再次迎来重大发展契机,更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并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这一名称沿用了数十年,成为一代人心中外语学习的圣殿。在此期间,学校陆续增设了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非通用语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外语学科为主体的办学格局,为日后成为综合性外国语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曲折前行与恢复振兴(1966-1994)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上海外国语学院亦未能幸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极大破坏,发展陷入停滞。即便在最为困难的时期,广大师生仍坚守教育报国的初心。
随着“文革”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外语人才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和桥梁,其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上海外国语学院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迅速恢复教学秩序,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不仅在传统语言文学学科上深化建设,更敏锐地洞察到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渴求,开创性地设立了一批新专业,将外语与经贸、新闻、法律、管理等专业相结合。
例如,1983年开设的国际新闻专业,开创了中国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先河。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学校成功突破了单一外语学院的框架,转型为多学科、多语种、多层次的外国语大学,办学活力得到空前释放。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对其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定位,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迈向新世纪与追求卓越(1994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国际化、有特色”的世界知名外国语大学的战略目标,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在学科布局上,上外已不再局限于外国语言文学,而是构建了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学校先后设立了高级翻译学院、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一系列特色院系,提供“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重。2017年,上外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是国家对其办学实力的高度认可。

在国际化方面,上外与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440多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和联合研究项目。学校还承建了多个海外孔子学院,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拥有两座校区:虹口校区和松江校区。虹口校区位于市中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松江校区则现代化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共同为学子提供了理想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桃李芬芳:外交与外事领域的杰出校友

上海外国语大学素有“中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数十年来为中国外交事业输送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们活跃在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是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和中外友好的积极推动者。

  • 王光亚:中国资深外交官,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他在联合国舞台上的睿智与风度,充分展现了上外人的专业与担当。
  • 崔天凯:曾任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在任期间,他作为中美关系的关键纽带,在处理复杂敏感的双边关系时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智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 李辉:曾任中国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并担任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他在对俄外交领域工作数十年,是名副其实的“俄国通”,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 此外,还有众多校友担任着各部委、各省市外事办公室的负责人,或在中国驻世界各国的使领馆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构成了中国外交与外事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声动世界:国际新闻与传播领域的知名校友

上外的校友同样是国际传播领域的翘楚,他们用话筒和笔杆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是中外信息沟通的“摆渡人”。

  • 杨澜:著名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主席。她以其流畅的英语、独到的视角和深度的访谈,成为中国电视 journalism 国际化的标志性人物,其主持的《杨澜访谈录》专访了全球数百位各界名流。
  • 曹景行:已故著名新闻评论员、媒体人(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他视野开阔,评论犀利,深受观众喜爱,是华人新闻界公认的“新闻雷达”和意见领袖。
  • 王勇平:原铁道部政治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虽历经风波,但其作为中国首批直面媒体的部委新闻发言人之一的经历,已成为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案例。
  • 在新华社、中国日报、CGTN等中央主流外宣媒体中,大量骨干记者、编辑、播音员均毕业于上外,他们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

跨界菁英:商贸、学术与文化领域的典范校友

上外培养的人才不仅限于外交和新闻,更在商业、学术界和文化艺术领域大放异彩,完美诠释了“多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强大竞争力。

  • 章启月:曾任中国驻希腊大使,并成功转型,担任波音公司中国区总裁。她从外交官到企业高管的华丽转身,是上外人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的最佳体现。
  • 陈贤良:分众传媒的创始元老之一,曾在公司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他运用其语言和国际视野优势,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开辟天地。
  • 陈壮鹰: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外德语系主任。作为学术领域的代表,他深耕德语文学研究,著述颇丰,荣获多项国内外学术奖项,展现了上外人在专业领域的学术深度。
  • 此外,在文学翻译界,如翻译家马振骋等,众多校友以其精湛的外语水平和深厚的中文功底,将世界文学精品引入中国,也将中国文学瑰宝推向世界。

纵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服务国家发展史,也是一部从单一到多元、从本土到全球的自我超越史。其辉煌的校史与璀璨的校友群像交相辉映,共同书写了这所大学的卓越与不凡。一代代上外人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从虹口湖畔、松江校园走向世界舞台,在外交、传媒、商贸、学术等广阔领域成为中流砥柱。他们既是上外办学成果最生动的体现,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面向未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将继续以其深厚的语言底蕴和开放的全球视野,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67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2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