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嘉应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嘉应学院校训详解)

综合评述嘉应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世界客都梅州、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本科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更是其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与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校训之于大学,犹如灵魂之于躯体,它指引着师生的行为规范,塑造着学校的独特气质。嘉应学院的校训“勤俭诚信,立己树人”,虽仅寥寥八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意涵。这八个字并非简单的词汇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根植于客家文化的沃土,回应着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呼唤,体现了对传统美德与现代大学精神的融合性追求。“勤俭”是客家人千百年迁徙奋斗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与优良传统的精髓,体现了艰苦奋斗、务实进取的精神风貌;“诚信”则是为人处世之本,是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基石;“立己”强调个体的修身与成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树人”则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这八字校训,从个人品德修养出发,最终落脚于教育的神圣职责,形成了一个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逻辑闭环。它既是历代嘉应学人身体力行的行为准则,也是激励当今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嘉应学院最为醒目的文化名片和精神旗帜。深入解读其内涵,对于理解嘉应学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嘉应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嘉应学院的校训“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是其办学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客家民系的独特文化基因,更彰显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


一、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核心要义

“勤俭诚信,立己树人”这八字校训,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层面、四个维度,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 勤俭:这是校训的基础层面,侧重于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勤”意味着勤奋、勤劳、勤勉,反对懈怠与懒惰。它要求师生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事业上奋发图强。“俭”则意味着节俭、俭朴、节制,反对奢侈与浪费。它倡导一种简约的生活方式,珍惜资源,淡泊物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追求中去。勤俭合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务实高效的人生哲学。
  • 诚信:这是校训的道德层面,是立身之本与交往之道。“诚”指真诚、诚实、诚恳,是内在的道德品质,要求心怀坦荡,言行一致,忠于自己的内心和职责。“信”指信用、信誉、信任,是外在的社会评价,要求信守承诺,言行可靠,赢得他人的信赖。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
  • 立己:这是校训的个体目标层面,强调自我修养与能力提升。“立己”源自儒家“己欲立而立人”的思想,意指首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能够在品德、学识、能力上站稳脚跟,成为一个独立、健全、有价值的人。它要求师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 树人:这是校训的社会目标层面,彰显了教育的终极使命。“树人”即培养人才,源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它明确了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立己”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升华。

这四个维度构成了一个从个人到社会、从基础修养到崇高使命的完整链条:以勤俭为行为基础,以诚信为道德核心,通过立己实现个人的完善,最终达成树人的教育宏愿。


二、 校训植根的客家文化沃土

嘉应学院地处梅州,这里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和向海外扩散的核心区域,客家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校训“勤俭诚信,立己树人”与客家文化精神血脉相通,是其在学校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客家先民历经多次迁徙,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锤炼出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品格。“勤俭”二字,正是客家人生存智慧的真实写照。客家人普遍重视农耕,崇尚“力耕立家”,认为勤劳是发家致富的根本;同时,客家人生活简朴,注重积累,反对铺张浪费,这种节俭之风在客家民居建筑、饮食文化中均有深刻体现。
因此,将“勤俭”置于校训之首,是对客家优良传统最直接的继承和弘扬。

客家文化极其重视教育,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卖田卖屋也要送子女读书”的观念深入人心。“立己树人”的理念与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高度契合。客家人相信,教育是改变个人和家族命运的关键途径,通过读书“立己”,进而才能光耀门楣、服务社会,实现“树人”的价值。客家地区遍布的书院、学宫,以及历史上涌现出的众多文人名士,都是这一传统的明证。嘉应学院作为梅州的最高学府,自觉承担起传承客家文脉、培养客家优秀人才的使命,校训中的“树人”正是对这一使命的庄严承诺。

此外,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和聚居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宗族观念和集体意识,讲求信义、重视诺言,这使得“诚信”成为客家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准则。校训将“诚信”纳入,也反映了对客家社会伦理道德的汲取。


三、 校训与大学精神的融合

大学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塑造灵魂、传承文明、探索真理的殿堂。嘉应学院的校训完美地融合了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精神。

校训体现了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勤”是探索真理的不二法门,任何学术成就都离不开勤奋刻苦的钻研。“诚”是科学研究的道德底线,要求学术行为诚实无欺,反对弄虚作假。在求知的道路上,唯有勤俭与诚信,才能抵达真理的彼岸。

校训蕴含了立德树人、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仅仅是“制器”。“立己树人”深刻揭示了这一理念:“立己”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是“全人教育”的体现;“树人”则明确了教育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这与当今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再次,校训弘扬了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担当精神。大学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来体现。“树人”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其校训激励着学子们将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绝非悬于墙上的空洞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嘉应学院办学治校全过程的具体行动指南。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在德育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和诚信品德教育。在智育上,营造勤奋刻苦的学风,严格学术规范,强调通过扎实努力获得真才实学。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通过“立己”实现综合素质提升,最终成为有用之“材”。
  •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勤俭诚信”的楷模和“立己树人”的践行者。教师不仅要在学术上勤奋钻研,成为“经师”,更要在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人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塑造学生。
  •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通过校史教育、主题宣传、榜样评选等多种形式,使校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校园中倡导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风气,建设诚信考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氛围。
  • 在学校管理服务方面: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体现着校训精神。倡导勤俭办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招生、就业、后勤等各项服务中,坚持诚信原则,以人为本,服务于“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五、 校训对师生成长的指引作用

对于每一位嘉应学院的师生而言,校训是成长道路上的灯塔和人生航程中的罗盘。

对于学生,校训指明了成才的方向。它告诫学子,成才之路无捷径可走,必须依靠“勤俭”二字,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它提醒学子,“诚信”是为人之基,无论在学业还是未来职场中,都必须坚守这一底线。它激励学子,大学阶段是“立己”的关键时期,要珍惜时光,全面提升自我,为将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即“树人”)打下坚实基础。校训引导学生从关注自我成长开始,最终将个人价值融入到更广阔的社会价值中去。

对于教师,校训明确了职业的崇高与责任。它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勤俭诚信”的品格,在学术上孜孜不倦,在生活上淡泊名利,在言行上诚实守信,为学生树立榜样。它时刻提醒教师,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树人”,一切教学工作都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来展开。教师要致力于“立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树人”的神圣职责。


六、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永恒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化、价值多元的时代,“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更加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永恒意义。

面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功利主义倾向,“勤俭”精神倡导的是一种沉静务实、反对浮华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师生抵御诱惑,专注於内在提升和长远发展。在诚信面临挑战的今天,重申“诚信”的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净化校园学术环境、培养公民道德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要求,“立己”强调的自我驱动、持续成长的能力,恰恰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关键素养。而面对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树人”的目标因此被赋予了更为宏伟的时代内涵。

嘉应学院的校训“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它连接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教育理念,规范着个体的行为举止与宏大的教育目标。这八个字,是嘉应学院身份认同的核心,是激励一代代嘉应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也必将指引着学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深刻理解、自觉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每一位嘉应人都至关重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73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29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