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陇南师范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陇南师院校训详解)

综合评述陇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陇南大地、肩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命的本科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高度凝练,更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深入探究其校训的内涵,对于理解这所高校的文化基因、育人目标乃至其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定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校训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学校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教育宗旨相互交融的结晶。它如同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师生的价值追求;如同一座文化灯塔,照亮着学校的育人之路。对陇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需要从其具体的文字表述入手,逐层剖析其字面意义、历史渊源、哲学根基、教育意蕴以及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是对学校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度挖掘,旨在揭示其如何将普遍的教育规律与特殊的地域文化、时代要求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通过这种阐述,我们不仅能清晰认知校训本身,更能透视一所高校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初心、塑造灵魂、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
下面呢将围绕陇南师范学院校训的核心内容,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论述。陇南师范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每一所高等学府都有其独特的灵魂,这个灵魂往往凝结于其校训之中。校训是学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师生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陇南师范学院地处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甘肃省陇南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在这样的地理与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陇南师范学院,其校训必然深深烙上了这片土地的印记,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教育理想。

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养正育德,博学新民”。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指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它不仅是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学校整体办学方向的宣言。


一、 “养正育德”:立德树人的根本基石

“养正育德”是校训的前半部分,它强调了道德品质培养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和优先性。“养”与“育”二字,生动体现了教育是一个需要精心呵护、长期浸润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灌输。

  • “养正”的内涵解析: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包含多重含义:一是心术正,即思想纯正,心怀坦荡,无邪念私心;二是品行正,即行为端正,恪守道义,刚直不阿;三是目标正,即志向远大,追求真理,服务社会。“养正”意味着通过教育的手段,涵养、培育学生正直的品格。这要求教育环境本身必须是“正气充盈”的,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的文化氛围,都应成为滋养学生浩然正气的土壤。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养正”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未来的教师自身心术正、品行正,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将“正”的种子播撒到更年轻一代的心中,从而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 “育德”的深层意蕴: “德”是立身之本,也是成才之基。“育德”即培育德行,是将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和情感认同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和行为的养成。陇南师范学院将“育德”置于校训之中,凸显了其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原则。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体现为:
    •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教育,从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汲取道德滋养。
    •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中提升道德境界。
    • 营造崇尚师德、见贤思齐的校园氛围,使德育工作润物无声,融入日常。
    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合格公民和优秀教师。

“养正”与“育德”相辅相成,“养正”是过程和方法,侧重于内在心性的涵养;“育德”是目标和内容,侧重于外在规范的践行。二者共同构筑了学生坚固的道德堤坝,为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二、 “博学新民”:成才报国的实践路径

校训的后半部分“博学新民”,则指明了在奠定道德基石之后,如何通过知识的追求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博学”的时代要求: 在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博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仅仅指涉知识的广博,更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学习能力的持续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又要拥有宽广的知识视野,了解相关学科乃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成为知识面广博的“通才”。这种“T”型知识结构有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 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博学”不仅是对现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更是对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强调。学校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建设优质课程资源、鼓励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需求。
    •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在知识的交叉融合中激发创新火花。这对于培养能够应对综合性挑战的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对于师范生来说,“博学”更是职业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 “新民”的崇高使命: “新民”一词源自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新”是动词,意为“使……革新”、“使……进步”。“新民”即通过教育的力量,使民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知识能力得到更新和提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功能。
    • 对内的“自新”: 指学生通过“博学”和“育德”,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成为一个日新月异的、更加完善的个体。
    • 对外的“新人”: 指学生毕业后,以其所学所长去影响和改变社会。特别是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将是“新民”使命最直接的承担者。他们走向基础教育岗位,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的科研成果、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也都是“新民”的具体实践。
    “新民”的使命将个人的学习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博学”以崇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责任感。

“博学”是“新民”的基础和手段,没有真才实学,“新民”便是空谈;“新民”是“博学”的目标和归宿,脱离了服务社会的导向,“博学”就可能失去方向。二者共同构成了学子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进阶。


三、 校训的内在逻辑与统一性

“养正育德,博学新民”这八个字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

  • 德才兼备的辩证统一: 校训清晰地阐述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养正育德”是根本,是方向,确保“才”能够用在正道上;“博学新民”是才能,是实践,是“德”得以彰显和实现的途径。它反对有才无德的“歪才”,也警惕有德无能的“庸才”,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全面人才观。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全契合。
  • 内修与外化的先后次序: 校训的排列顺序体现了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教育逻辑。先“养正育德”,完成内在品格的塑造,这是“修身”的层面;然后“博学新民”,凭借学识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影响他人,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这符合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理想,也符合个体成长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 师范特色的鲜明体现: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校训的每一个维度都深深打上了教师教育的烙印。“养正”关乎师德师风,“育德”关乎育人本领,“博学”关乎从教资质,“新民”关乎教育使命。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高尚的品德、广博的学识以及通过教育化民成俗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价值体系,它统摄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知识学习与道德锤炼、自我实现与服务大众等多个维度。


四、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陇南师范学院将“养正育德,博学新民”的校训精神全方位地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其从文字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现实。

  •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 学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强化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与道德伦理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课程思政,挖掘专业知识体系内蕴含的德育元素和价值理念。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些举措确保了“养正育德”的要求落到实处。
  • 在学风校风建设中的体现: 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文化活动、榜样选树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严谨、笃学、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和谐、奋进、正气、文明”的校风。鼓励学生潜心读书、刻苦钻研(博学),同时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参与公益(新民)。教师恪守学术规范,秉持高尚师德,成为学生“养正”的楷模。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主题教育活动等载体,广泛宣传和诠释校训精神。举办学术讲座、科技文化节、艺术展演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营造“博学”氛围。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志愿服务项目等,强化“育德”与“新民”的意识。使校训精神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师生。
  • 在服务地方发展中的体现: 作为陇南地区的最高学府,学校积极履行“新民”的社会责任。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师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将知识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在服务中践行“新民”使命。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校训不再是悬挂于墙上的标语,而是成为了指引学校发展、塑造师生行为的内在法则和强大动力。


五、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养正育德,博学新民”展现出更加重要的时代价值。

  • 应对价值多元挑战的定盘星: 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纷呈的社会环境中,校训所强调的“正”与“德”,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坐标和道德底线,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抵制诱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需求,校训倡导的“博学”激励着师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 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助推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校训蕴含的“新民”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在相通。它激励着陇南师院人扎根陇南、面向甘肃、服务全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是为改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面貌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来,陇南师范学院必将继续高擎“养正育德,博学新民”的校训旗帜,将其精神内核与新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将更加坚定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此同时呢,也将更主动地融入国家和发展战略,特别是围绕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重大部署,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校训的时代内涵,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高等教育奋进之笔。

陇南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其历史的沉淀,现实的指引,也是未来的承诺。它如同一颗精神的种子,深植于陇南这片沃土,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雨露,必将催生出更加丰硕的育人成果,为教育强国梦想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陇师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34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50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