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厦门理工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厦理工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厦门理工学院的校训“明理精工,与时偕行”,是一个内涵深刻、意蕴悠远的理念体系,它不仅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精炼概括,更是对时代精神与未来趋势的积极回应。这八个字,源自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植根于学校特定的发展历程,并展现出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明理”强调对知识、真理、事理的透彻理解和追求,是治学与为人的根基;“精工”则凸显了在技艺、业务、实践上的精益求精与专注执着,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而“与时偕行”则将静态的品格要求动态化,指明了大学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变革的前进方向。该校训的确立,与厦门理工学院从职业培训起步到升格为本科,再到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紧密相连。它既是学校数十年办学经验的文化结晶,也是指引其在新时期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精神灯塔。理解这句校训,对于把握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灵魂、文化气质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独特定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厦门理工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演进


一、 校训文本的深度解读:字面之义与哲学之思

厦门理工学院的校训“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由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明理”、“精工”和一个引导性的短语“与时偕行”共同构成,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明理”之基:追求真理与塑造品格的统一

“明理”是校训的起点和基石。“明”意为懂得、通达、彰显;“理”则具有多重含义,既指自然科学中的原理、规律,也指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伦理、事理。
因此,“明理”首先要求师生在学术上要刻苦钻研,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明理”更包含道德层面的要求,即明辨是非、通晓事理、修养品德,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性、有智慧的人。它体现了学校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强调求知与修身的并重,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目标。

“精工”之要:专注实践与追求卓越的体现

“精工”是校训的特色和核心。“精”意味着精湛、精通、精益求精;“工”可理解为工艺、技术、工夫、业务。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精工”的丰富内涵:

  • 技艺精湛:强调在专业技能上的熟练度和高超水平。
  • 技术精通:要求对核心技术有深入理解和掌握,并能灵活应用。
  • 工夫到位:倡导一丝不苟、专注投入的敬业态度和工匠精神。
  • 业务精良:适用于所有专业领域,指在各自岗位上成为业务骨干和精英。
“精工”二字高度契合了厦门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彰显了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鲜明导向,是对“实干精神”和“卓越追求”的集中表达。

“与时偕行”之魂:顺应时代与引领创新的导向

“与时偕行”语出《周易·乾卦·文言》:“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意为一天到晚勤奋谨慎,与时俱进。它为“明理”和“精工”注入了动态的、发展的灵魂。“与时偕行”要求学校和个人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和敏锐的洞察力,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潮流。它包含三层要义:

  • 把握时代脉搏: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时代需求而更新。
  • 勇于改革创新: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突破。
  • 具备前瞻视野:面向未来,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这体现了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年轻高校的蓬勃朝气与远大抱负,是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一所高校的成长与蜕变

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办学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厦门理工学院校训的确立,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溯源:鹭江职业大学的创业期(1981-2004)

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981年的鹭江职业大学。这一时期,学校处于艰苦创业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特区建设初期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办学理念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对厦门地方经济的服务。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统一的校训表述,但“重视实践、服务地方”的基因已深深植入学校的文化血脉之中,为后来“精工”思想的提出埋下了伏笔。这一时期强调的“动手能力”、“适用性”,可以说是“精工”理念的早期萌芽和实践先声。

升华:升本更名与校训的凝练(2004年以后)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厦门市乃至福建省产业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学校迫切需要提炼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彰显特色、指引未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校训的凝练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经过广泛的讨论、深入的研讨和严谨的论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这一表述最终被确定下来。它的诞生,是学校对过去二十多年办学经验的总结反思,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宣言。它既保留了鹭江职业大学时期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精工”),又根据本科办学的要求,强化了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明理”),更以“与时偕行”表明了在新起点上锐意改革、争创一流的决心。


三、 校训与办学理念的深度融合: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办学实践的结合。厦门理工学院的校训并非悬置于口号层面,而是深度融入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转化为具体的办学方略和行动指南。

“明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

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大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领域的通识核心课程,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夯实“明理”的基础。
于此同时呢,在专业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讲授学科发展史、方法论和伦理规范,引导学生探究“所以然”,实现深层次的“明理”。

“精工”在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中的贯彻

这是校训最突出的显现领域。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室、工程中心、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广泛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式教学、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做中学”,锤炼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众多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开设专业订单班,将产业前沿技术、标准和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真正落实“精工”的要求。

“与时偕行”在学科建设与国际化战略中的践行

学校紧密跟踪区域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与厦门市千亿产业链群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积极拥抱新技术革命,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入传统专业改造。在国际化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师生国际流动,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偕行”的视野与魄力。


四、 校训的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塑造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最终目的是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视觉系统与环境载体中的呈现

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学校标志性建筑上、印制在宣传画册和录取通知书上、展示在校园网主页和各类官方新媒体平台中。这种无处不在的视觉呈现,使校训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位师生。

典礼仪式与重要活动中的强化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校训是必然被强调的核心内容。校长、师长的致辞常常围绕校训展开,阐释其时代意义,激励学生铭记并践行。这种仪式化的重复,强化了校训的权威性和感召力。

榜样示范与校园叙事中的传承

学校通过评选表彰在学术科研、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典型,讲述他们“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生动故事,将抽象的校训精神具象化、人格化。这些身边的榜样和流传的校园叙事,成为校训文化最有效的传承载体,激励着后来者见贤思齐。

厦门理工学院的校训“明理精工,与时偕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根植于历史,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它不仅是对学校应用型办学特色的精准表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革故鼎新”思想的现代诠释。这八个字,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指引着一代代理工学子成长成才;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推动着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道路上稳健前行。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句校训将继续作为厦门理工学院的核心精神标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55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29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