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东北财经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东财校训历史)

关于东北财经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东北财经大学的校训“博学济世”四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不仅是全体东财师生立身处世、治学育人的精神航标,更是这所著名财经学府近七十年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灵魂结晶。这一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历经时代的淬炼与师生共识的凝聚,最终升华而成的精神标识。其内涵深刻体现了对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情怀的继承,也鲜明地表达了在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一所高等财经院校所应肩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博学”是根基与方法,强调的是一种广博而精深的学识追求,要求师生在专攻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同时,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构建起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专业能力。“济世”是目标与境界,彰显的是一种“经世致用”、“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要求将所学知识、所研成果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实践,贡献于社会福祉的提升,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从历史脉络看,“博学济世”校训的提炼与正式确立,深深植根于东北财经大学自1952年建校以来,几代学人在曲折中坚守、在改革中奋进的办学历程,它凝聚了东财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既有面向市场的务实与敏锐,又有心系天下的格局与胸怀。
因此,深入解读“博学济世”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对于理解东北财经大学的办学传统、文化基因乃至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校训的文本溯源与内涵解析

东北财经大学的校训“博学济世”,由两个核心词素构成,每一个词素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现代教育理念。

博学”一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博学”置于为学之首,揭示了其为学问道的基础性地位。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广泛涉猎各门知识,打破学科壁垒,更要深入钻研,达到精通的程度。对于东北财经大学这样一所专注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而言,“博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在知识宽度上,它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计、金融、贸易等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广泛汲取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乃至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从而培养起宏大的叙事能力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一个优秀的财经人才,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其专业能力将是片面和脆弱的。
  • 在知识深度上,“博学”更强调对专业领域的精深探索。它鼓励师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追踪国际前沿,攻克理论难题,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研究方法。没有“博”的广度,视野易狭窄;没有“学”的深度,则易流于浅薄。
    因此,东财的“博学”是广度与深度的统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济世”一词,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治国、平天下”,亦即“经世济民”的崇高抱负。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抱负推向极致。“济世”意味着超越个人的功利得失,将所学所能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民,以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

  • 对于东北财经大学,“济世”直接点明了其作为财经类高校的根本使命。财经学科是致用之学,其价值最终需要通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来体现。无论是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解决方案,还是为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培养合规人才,其最终指向都是“济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
  • 这一理念要求东财学子不能成为只懂算计的“账房先生”,而应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历史使命感、有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材。他们应关注国计民生,洞察社会需求,将个人的职业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之中。

“博学”与“济世”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博学是济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真才实学,济世之志只能是空谈;济世是博学的目标和归宿,脱离社会价值的纯粹知识追求,则可能迷失方向。这一校训精准地刻画了东北财经大学作为一所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财经人才。


二、 校训的历史演进与时代背景

东北财经大学校训的凝练与确立,是一个与学校发展史紧密相连、逐步明晰和升华的过程。它并非建校之初即有,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共识和精神标识的正式表达。

(一) 初创与积淀期(1952年-1978年):精神内核的孕育

东北财经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由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及东北人民大学财政信贷专业合并组建的东北财经学院。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批财经管理干部投身于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学校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财经专门人才。

虽然当时没有明确提出统一的校训,但“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深深地烙印在初创时期的办学理念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生,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在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刻苦钻研、求真务实、报效国家的优良学风。这种“学以致用、服务国家”的朴实精神,正是后来“济世”情怀的早期体现。
于此同时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既强调专业课程的深度,也注重相关知识的广度,为“博学”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校训的精神内核在实践的土壤中悄然孕育。

(二) 恢复与发展期(1978年-20世纪90年代末):理念的明晰化

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也为东北财经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学科体系完善的新阶段。
随着与世界经济、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学校的办学视野更加开阔,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自觉追求也日益增强。

在此期间,学校虽仍未正式颁布校训,但“博学”和“济世”的理念在校园文化中愈发清晰。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拓宽专业领域,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体现了对“博学”的倡导。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财经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懂业务,更要有宏观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改革和发展贡献智慧。
因此,“经世济用”、“服务社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校报、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师长的言传身教中,都不断强化着这种价值观念。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校训文本呼之欲出的酝酿期,师生对学校精神特质的认同感不断凝聚。

(三) 确立与弘扬期(21世纪初至今):正式颁布与深入人心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其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同。在这一背景下,东北财经大学在总结近半个世纪办学经验、凝练师生共识的基础上,于21世纪初正式将“博学济世”确立为校训。

这一确立过程,是学校对自身历史传统的一次深刻回顾与提炼,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庄严宣告。它标志着东北财经大学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认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校训确立后,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和阐释:

  •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将校训镌刻于醒目的文化石上,置于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使其成为校园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 在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上,校训成为校长讲话、师生宣誓的核心内容,通过仪式教育深入人心。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校训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引导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博学”的习惯和“济世”的情怀。

从此,“博学济世”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而是成为指引东财人行为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内化为东北财经大学最鲜明的文化基因。


三、 校训的践行与当代价值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东北财经大学将“博学济世”的校训精神全面融入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现实力量。

(一) 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校训在此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作用。

  • 课程体系设置:东财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大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领域的通识选修课,强制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夯实“博学”之基。
    于此同时呢,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课程,加强理论基础和前沿知识教学,确保专业学习的深度。
  • 实践教学环节: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和志愿服务活动。这使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了解国情民情,提前感知“济世”的责任,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 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许多教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讲述东财前辈服务国家建设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地传承“济世”精神。

(二) 在科学研究中的导向

作为财经类高校的排头兵,东北财经大学的科学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

  • 聚焦现实问题:学校鼓励教师和研究团队立足中国国情,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金融风险防控、财税体制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其研究成果许多都转化为政策建议,被各级政府采纳,真正体现了“济世”之用。
  • 倡导交叉研究:顺应学科融合趋势,学校推动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社会学、数据科学等的交叉研究,这种跨学科的“博学”姿态,有助于产生创新性成果,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经济社会挑战。

(三) 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中的彰显

东北财经大学积极利用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服务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 智库作用:学校依托多个省级、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发挥智库功能,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
  • 校友贡献:遍布海内外的东财校友,在财经领域的各个岗位上恪尽职守,许多人身居要职或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他们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践行着“博学济世”的校训,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声誉。

在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这对财经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北财经大学的“博学济世”校训,其当代价值愈发凸显:

  • 回应了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数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单一技能已难以应对挑战,需要的是具备广博知识、跨文化理解和创新思维的“T型人才”或“π型人才”。
  • 强调了财经人才的伦理责任。金融市场波动、企业社会责任等议题日益受到关注,校训中的“济世”精神警示学子,财经活动必须坚守伦理底线,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为目标。
  • 坚定了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在实用主义思潮有时过盛的背景下,“博学济世”重申了大学培养完整的人、服务人类进步的根本追求,引导大学坚守育人本色。

东北财经大学的校训“博学济世”,是其历史传统、学科特色与时代使命的完美结合。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这四个字,不仅镌刻在校园的石头上,更深深烙印在一代代东财人的心中,成为他们治学、立业、做人的永恒准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博学济世”的精神将继续引领东北财经大学砥砺前行,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财经人才,为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东北财经大学的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博学济世”精神的生动实践史和辉煌成就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78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75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