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校训“近知、近仁、近勇”,并非凭空而来或简单的文字堆砌,它是学校数十年办学实践与文化积淀的结晶,深刻烙印着时代的精神与教育的使命。这则校训,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其核心思想直接承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庸》所倡导的“三达德”思想,即“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校训以此为基础,并创造性地在每一个德目前加上了“近”字,这一字之增,堪称点睛之笔。它巧妙地实现了古典智慧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对接与转化。“近”字所蕴含的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不懈追求的过程论哲学,它强调的并非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日积月累的接近。这精准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向真、向善、向美无限靠近的漫长旅程。对于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而言,“近知”指向勤学笃行,掌握扎实知识与实践技能;“近仁”涵养道德情操,培育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近勇”砥砺意志品质,激发创新精神与担当勇气。这三位一体的价值追求,共同构筑了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育人体系的精神坐标,不仅指引着历代学子的成长成才,也塑造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是其砥砺前行、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宝贵财富。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校训“近知、近仁、近勇”的深层解读与历史脉络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校训“近知、近仁、近勇”,如同一面精神旗帜,飘扬在校园的上空,浸润在学子的心田。这九个字,简洁却厚重,平实而深邃,它不仅是对全校师生行为规范的指引,更是对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达。要真正理解这则校训,必须深入探究其文化渊源、哲学内涵以及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特定发展历程中的生动实践与时代意义。


一、 溯其源: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校训“近知、近仁、近勇”的思想根基,可以追溯到中国儒家经典《中庸》。《中庸》第二十章有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谓“达德”,即天下通行的基本美德。孔子及其弟子认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君子,应当同时拥有这三方面的品质。

  • “知”的智慧:这里的“知”通“智”,但不仅仅指书本知识或智力水平,更包含明辨是非、洞察事理、知行合一的智慧。它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格物致知,以达到对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
  • “仁”的关怀:“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意为仁爱、仁慈。它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关爱与责任。一个有仁德的人,会推己及人,具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 “勇”的担当:“勇”并非简单的匹夫之勇,而是指在道义指引下的勇敢、坚毅和担当。它体现在面对困难不退缩、坚持真理不妥协、见义勇为、勇于创新和实践等方面。

儒家认为,“知、仁、勇”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知”以明道,“仁”以守道,“勇”以行道。无“知”之“仁”易流于愚昧,无“仁”之“勇”则沦为暴力,无“勇”之“知”与“仁”则难以付诸实践。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理想人格的稳定三角。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校训正是在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建立起来的。学校的创立者和历届领导并非简单地照搬古训,而是进行了富有创见的现代化转化。


二、 析其义:“近”字的哲学升华与时代内涵

校训最精妙之处,在于在“知、仁、勇”这三个崇高的德目之前,均加了一个“近”字。这一字之差,使得古老的智慧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更贴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

“近”字体现的是一种过程论和实践观。 它承认“知、仁、勇”是极高的境界,是值得终身追求的目标,但并非遥不可及的空想。它强调的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无限接近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近知”、“近仁”、“近勇”的过程。它鼓励师生不必因目标高远而气馁,而应重视每一步的努力和每一次的进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近”字契合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字本身就带有行动的意味——“接近”本身就是一个行动过程。
因此,“近知”意味着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践去接近和掌握真知;“近仁”意味着要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在服务社会、与人交往中体现仁爱之心;“近勇”意味着要在克服学习难题、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中锻炼勇气和毅力。

具体到每一个分项:

  • “近知”:要求师生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敬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前沿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不断的实践来验证、深化和创造知识,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 “近仁”:旨在培养师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它要求师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养成诚信、友善、宽容、感恩的品格。在学校内部,要营造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在社会层面,要引导学生心怀天下,关注民生,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人。
  • “近勇”: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在学术上,要敢于质疑,勇于追求真理;在事业发展上,要敢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具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在个人修养上,要勇于战胜自己的弱点和惰性,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这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勇”气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近知、近仁、近勇”的校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描绘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形象:他/她不仅拥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近知),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近仁),更兼具坚定的意志力量(近勇)。


三、 观其行:校训精神在办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将“近知、近仁、近勇”的精神内核,全面融入到了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其从文字信条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

在教育教学中践行“近知”。 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元互动的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在挑战中增长才干。这些举措,正是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不断“接近”真知灼见的过程。

在立德树人中涵养“近仁”。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爱心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营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这一切,都是在营造一个涵仁育德的氛围,让学生在日常浸润中“接近”仁爱境界。

在创新创业中锤炼“近勇”。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搭建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资金、场地、指导等全方位支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锻炼冒险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勇”的体现。

此外,学校的校园景观、规章制度、典礼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都注重融入校训元素,使其可视、可感、可践行,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奋进的强大力量。


四、 察其史:校训与学校发展历程的交响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近知、近仁、近勇”的奋斗史。校训的形成与确立,与学校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紧密相连。

在学校创办和早期发展阶段(如前身时期),面临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困难,正是依靠一股“勇”气,创业者们筚路蓝缕,开拓进取。
于此同时呢,对知识的渴求(“近知”)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近仁”),支撑着学校在艰难条件下站稳脚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面临着办学理念更新、师资队伍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等一系列艰巨任务。此时,“近知”体现在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近仁”体现在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办学宗旨;“近勇”则体现在敢于打破常规,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如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等。校训精神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和凸显,并最终被正式确立下来,成为引领学校转型发展的旗帜。

进入内涵式发展和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校训继续发挥着定向导航的作用。“近知”要求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仁”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落实“三全育人”;“近勇”则激励学校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勇于打造特色,争创一流。校训的历史,折射的是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历程。

总而言之,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校训“近知、近仁、近勇”,是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精神桥梁。它源于古老的中华智慧,却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它文字简洁,却指引着复杂的育人工程;它高悬于墙上,更落实在行动的脚下。这则校训不仅是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图腾,更是其面向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庄严承诺与不竭动力。在它的引领下,一批批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涵养德行、磨砺意志,踏上“接近”理想人格和成功事业的征途,而学校自身,也在这永恒的“接近”过程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95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55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