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防灾科技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防灾校训及历史)

防灾科技学院校训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综合评述防灾科技学院作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其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不仅是对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学院使命与精神的深刻诠释。这八个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行业特色,其形成与发展紧密契合了国家防灾减灾事业的需求与学院自身的成长轨迹。“崇德”强调道德修养与职业操守的培育,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博智”指向广博知识与专业智慧的追求,反映了防灾减灾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扶危”与“定倾”则直接源自中国古代救灾思想,生动刻画了学院师生直面灾害、勇于担当、科学应对、守护安全的专业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一校训的提出与演进,既是学院立足应急管理行业、服务国家公共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文化建设与价值传承的核心所在,持续引领着师生在学术探索、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防灾科技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与历史脉络

防灾科技学院的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魂的集中体现。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防灾减灾文化传统,紧密结合了现代应急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并在学院数十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渐积淀、凝练而成。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字组合,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和行为指南,塑造了学院独特的文化气质,指引着一代代防灾人成长、成才与奉献。

校训文本的语义解析与文化渊源

“崇德博智,扶危定倾”这八个字,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每一词都承载着特定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要求。

“崇德”居于首位,凸显了道德优先的育人理念。“德”是立身之本,也是成才之基。在防灾减灾这一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特殊领域,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恪守科学伦理和职业操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精髓,也与现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全契合。

“博智”是对知识与能力的全面要求。“博”意味着广博、宽广,强调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与交叉性;“智”则指智慧、智能,强调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灵活运用、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乃至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事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捉襟见肘,必须依靠跨学科的“博”识和融会贯通的“智”慧。这要求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相关领域,形成系统思维和综合研判的能力。

“扶危”与“定倾”是一组动宾结构,直接描绘了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行动与终极目标。这两个词汇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源于古代的灾荒应对与治理思想。“扶危”意指在危难之际施以援手,救助处于危险中的人民,体现了深厚的人本主义关怀和英勇无畏的担当精神。“定倾”则更进一步,语出《周礼》,原意指挽救危局,使倾覆的社稷恢复安定,在这里引申为通过科学方法和专业手段,预测、预防、减轻灾害风险,稳定受灾局面,恢复社会秩序。从“扶危”到“定倾”,形成了一个从紧急响应到灾后恢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完整行动链条,精准概括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全过程。

整体而言,校训的八个字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逻辑整体:以“崇德”为价值根基,以“博智”为能力支撑,最终落实到“扶危定倾”的实践行动和社会使命上。它完美融合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前瞻性。

校训形成与演进的历史背景

防灾科技学院校训的形成,与学院自身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国家防灾减灾事业的时代需求密不可分。

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多次遭受严重地震灾害,尤其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举国震动。惨痛的教训让国家和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专业的防灾减灾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机构已是刻不容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地震局(现为中国地震局)开始筹划建立专门培养地震监测、预报、防灾工程等方面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经过数年筹备,防灾科技学院应运而生。从其诞生之日起,学院的基因里就深深烙下了“直面灾害、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印记。

在建校初期,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紧紧围绕地震防灾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虽然当时可能尚未正式提出系统、凝练的八字校训,但“不畏艰险、求真务实、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精神内核已然成为师生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艰苦的创业环境中,师生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勇于探索、甘于奉献、学以致用的品质,为日后校训的提炼提供了最鲜活的精神素材和实践注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地震领域扩展到洪涝、地质、气象等多种灾害,并越来越强调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学院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拓展学科专业领域,从主要为地震行业服务,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多种灾害、涵盖防抗救各环节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这一转型过程,也对学院的文化和精神提出了新的凝练要求。原有的精神特质需要用一个更具包容性、前瞻性和号召力的表述来加以总结和升华,以凝聚共识、引领未来。

在此背景下,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深入的研讨,“崇德博智,扶危定倾”这一校训最终被确立下来。它既传承了学院自创立以来所形成的艰苦奋斗、服务行业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崇德”和“博智”回应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扶危定倾”则牢牢抓住了学院最核心、最特色的使命担当,使其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彰显了独特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取向。校训的正式确立,标志着学院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自觉、系统的新阶段,成为凝聚师生、校友的精神纽带。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随着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防灾科技学院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划转为应急管理部直属。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要求,校训的内涵再一次被丰富和拓展。“扶危定倾”中的“危”与“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是涵盖了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等各类风险挑战。这要求师生必须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综合的知识和更强大的应变能力。校训历久弥新,继续发挥着旗帜般的引领作用。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或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防灾科技学院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将“崇德”放在首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组织学生前往灾区实习实践、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深化对“扶危定倾”使命的理解。
    于此同时呢,紧扣“博智”要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的课程体系,加强地震、地质、水文、气象、测绘、工程、信息、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以“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好、责任担当意识突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许多人成长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扶危定倾”的现实需求展开,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科研人员秉承科学精神(博智)和社会责任(崇德),长期奋战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技术与装备、应急指挥与信息系统、灾害社会学与公共政策等研究前沿。许多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地震预测预警实验、重大工程抗震设防、应急预案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等实际工作中,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践行了“定倾”的庄严承诺。
  • 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方面:学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是“扶危”于未然的生动体现。学院主办的“防灾科技学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普活动、开放实验室等,已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
    于此同时呢,学院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防灾文化,并赋予其现代意义,通过校训、校史教育等形式,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以及“仁者爱人”的人文关怀内化为师生的文化基因。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宏大背景下,防灾科技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是凝聚学院共同体认同的核心价值。对于师生和校友而言,“崇德博智,扶危定倾”不仅仅是一句校训,更是一种身份标识和精神归宿。它提醒着每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的神圣性与重要性,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身在何处,都心系防灾减灾救灾事业。

它是引领学院发展的精神旗帜。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学科专业不断调整变化的今天,校训确保了学院在发展进程中不迷失方向,始终坚守自己的特色和立足之本。它要求学院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培养德智兼备的防灾人才、是否有利于提升“扶危定倾”的科技能力为最终衡量标准。

它是回应时代挑战的行动指南。当今世界正处于风险社会,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灾害多发频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防灾科技学院所肩负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校训中的“博智”要求学院必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智慧应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扶危定倾”则要求学院必须拓宽视野,关注全球性风险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防灾科技学院的校训“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是其历史传承、行业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晶。它源于应对巨灾的悲壮历史,成于服务国计的办学实践,兴于面向未来的使命担当。这八个字,简洁而有力,古朴而新颖,将继续如灯塔般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防灾人,在科学防灾、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68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48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