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武职思政教育如何)

综合评述武夷山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坐落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出体系化、特色化和实效性较强的特点。学院紧密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育人机制。一方面,学院注重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通过思政课程主渠道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塑造;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将朱子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教育实践,增强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院还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和日常管理,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总体而言,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兼顾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理论创新性和数字化手段应用方面仍有持续深化的空间。 武夷山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定位与理念武夷山职业学院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政工作格局。学院明确提出了“思想引领、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为谁学、为谁用”的根本问题,还要服务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学院的发展规划、教学安排和管理制度中,确保了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持续性。学院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教育规律相结合,针对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实践倾向强的特点,摒弃单纯的理论灌输,转而采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的教育方式。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思政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多门与职业伦理、企业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象化和实用化。
于此同时呢,学院领导层高度重视思政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从组织上保障了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思政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创新在思政课程主渠道建设方面,武夷山职业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全面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核心课程,并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学院致力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许多思政课教师会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设计诸如“工匠精神与职业伦理”“企业文化与个人发展”等专题,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使学生在专业语境中理解思想政治要求。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院还加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研修、集体备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部分教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延伸了课堂的时空界限。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还显著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与特色实践武夷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朱子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学院充分挖掘这些独特优势,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朱子文化方面,学院通过开设《朱子家训》导读、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武夷精舍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准则。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在红色教育方面,学院依托闽北苏区、赤石暴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定期开展“重走红军路”“缅怀革命先烈”等主题实践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历史场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教学,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这种依托地域资源的特色实践,避免了思政教育“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形成了学院鲜明的育人品牌。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服务协同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领域,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深入一线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实际困难。宿舍管理、奖助评选、心理健康辅导等环节都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实现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院专门设计“职业导向与人生规划”模块,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在毕业生离校阶段,则通过“感恩母校、奉献社会”主题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党团组织在日常思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团委和各系部党支部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内容覆盖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活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参与中提升思想境界。 实践育人体系与校企合作拓展武夷山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构建了涵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在内的多元实践体系。学院与本地企业、社区、乡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环保宣传、技术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认识国情、磨练意志、培养奉献精神。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将思政教育嵌入实习实训环节,聘请企业导师兼任德育辅导员,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例如,在一些工科专业的实习中,企业导师会结合生产实际讲解质量意识、安全规范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使思政要求自然融入职业技能训练过程。这种“双元育人”模式有效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武夷山职业学院积极拓展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校园APP等平台定期推送时事政策、理论文章、校园榜样等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部分思政教师还尝试制作微课、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解读社会热点,回应学生关切,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覆盖面。网络管理也被纳入思政工作范畴,学院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规范网络行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性发声、文明上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这些举措不仅维护了校园意识形态安全,也提升了学生媒介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队伍建设与组织保障学院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除了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核心力量外,还动员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参与育人工作,落实“全员育人”要求。定期开展的思政工作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促进了队伍能力的整体提升。在制度层面,学院建立了思政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育人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评价体系,激发了各方面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经费和设施投入也向思政领域倾斜,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成效与持续改进方向多年的实践表明,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提升,校园氛围积极向上。毕业生以其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反映了思政教育与职业培养的有效结合。当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院思政工作仍需进一步创新。
例如,在理论教育的深度和针对性上还可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运用仍有潜力,个性化、精准化的思政教育模式有待探索。未来,学院需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深化内容形式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33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0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