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大连海洋大学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大连海大校名渊源)

大连海洋大学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唯一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其校名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演变过程。校名从最初的“东北水产技术学校”到“大连水产学院”,再到最终升格更名为“大连海洋大学”,每一次变迁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痕迹,反映了我国对海洋水产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从注重单一技术培养到构建综合性海洋人才体系的战略转型。其渊源不仅关乎一个名称的变更,更是一部中国高等海洋教育发展史的缩影,体现了学校立足水产、面向海洋、服务区域的办学理念与使命担当。


一、历史沿革与时代背景

大连海洋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其中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解决食物供给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此背景下,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在大连创办一所专门培养水产技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校名为“东北水产技术学校”。

学校的建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 响应国家号召:建国初期,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尤其是在农业和水产领域。学校的成立直接服务于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水产事业发展。
  • 依托地理优势: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濒临黄海和渤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渔业历史,是创办水产院校的理想之地。
  • 定位清晰:初创时期,学校定位为中等专业技术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一线生产所需的技术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教学内容侧重于捕捞、养殖、加工等实用技能。

此后,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调整和发展,学校经历了多次升格和更名。195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标志着办学层次的一次飞跃。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正式定名为“大连水产学院”。这一名称沿用了长达34年,成为学校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标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水产领域的专业人才。


二、从“水产”到“海洋”:战略转型与内涵拓展

“大连水产学院”的校名准确反映了其长达数十年的办学聚焦点——水产学科。在此期间,学校在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鲜明的行业特色,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之一”。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全球范围内围绕海洋权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剧。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先后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以及“建设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构想。海洋不再仅仅是渔业的战场,更成为能源、交通、贸易、科技和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

这一宏观战略转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水产”为核心的单一学科体系已难以完全适应国家对于综合性海洋人才的广泛需求。社会需要的不再仅仅是懂得养殖和捕捞的技术专家,更是能够从事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经济管理、海洋法律与权益维护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学校领导层敏锐地意识到,校名中的“水产”二字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了学校的特色,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校的学科拓展空间、社会认知度和未来发展格局。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就必须突破原有学科边界,实现从“水产”到“海洋”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将“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将“水产”更名为“海洋”,便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共识。


三、升格更名的过程与意义

将“大连水产学院”更名为“大连海洋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满足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学设置和更名的严格标准。这个过程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内涵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阅与提升。

为此,学校在若干年前就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

  • 强化学科建设:在巩固水产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新兴学科和专业,构建起覆盖海洋主要领域的学科体系。
  • 提升科研实力:增加科研投入,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海洋科研项目,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在海洋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 扩大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增加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积极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完善人才培养层次。
  • 优化师资结构:引进和培育一批在海洋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科研环境,为升格大学提供硬件保障。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完全达到了国家关于“大学”的设置标准。201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大连水产学院正式升格更名为大连海洋大学。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学校过去几十年办学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未来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寄予的厚望。

此次更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定位的战略性提升:校名从行业性的“水产”转变为领域更广阔的“海洋”,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定位从服务水产行业提升到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全局。
  • 发展的空间拓展:“海洋”的内涵远比“水产”丰富,为新学科的创建、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合作打开了无限空间。
  • 社会声誉的提高:“大学”的称谓和“海洋”的领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价值,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优秀师资和更多社会资源。


四、校名渊源的深层解读

大连海洋大学校名的渊源,若深究其里,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第一,历史传承的层面。“大连”二字是学校地理归属的永恒烙印,无论校名如何变更,它始终铭记着这座海洋城市赋予它的地域基因和发展根基。“海洋”一词则是对“水产”的包容性继承与发展。水产是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传统基石。新校名并非抛弃传统,而是在更高维度上涵盖了传统特色,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这是一次成功的“扬弃”,既保留了历史的根脉,又绽开了新生的枝叶。

第二,国家战略的层面。校名的变更与国家海洋战略的演进同频共振。它不仅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从“水产”到“海洋”,一词之差,反映的是中国从“开发利用海洋”到“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维转变。大连海洋大学的更名,恰逢其时地响应了这一国家召唤,使其成为了国家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第三,未来展望的层面。“大学”之名,意味着更高的责任与使命。它预示着学校将从过去相对单一的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造知识;不仅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更要培育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校名中的“海洋”二字,为其规划了未来的航向——深耕蓝色国土,为认知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的校名,是其六十余载办学历史的结晶,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更是未来发展的宣言。它源于新中国建设初期对水产技术的迫切需求,成长于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最终成就于21世纪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从“水产”到“海洋”,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办学视野、格局和使命的升华;从“学院”到“大学”,变的不仅是级别,更是办学层次、内涵和责任的提升。这个崭新的校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呼应着时代的强音,也昭示着学校在服务国家经略海洋的宏伟蓝图中所必将承担的重要角色。其渊源的每一个细节,都深刻讲述着一所高校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共同成长的故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43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2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