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太原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太原校训历史)

太原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太原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三晋大地、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精神传统的凝练表达,更是引领师生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的核心旗帜。该校的校训“博学、弘毅、力行、至善”,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精神与高等教育使命,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这八字校训深刻体现了对知识追求、人格塑造、实践探索与理想境界的全面要求,既是对历史文脉的继承,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从历史渊源来看,太原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育人经验、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成果。它反映了学校从建校初期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育人初心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校训的制定与演变过程,也与山西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是学校身份认同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这则校训,太原学院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坚韧品格、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其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服务定位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太原学院的校训及其深厚历史

太原学院,一所坐落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自创立以来,便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意蕴深远的校训——“博学、弘毅、力行、至善”。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明确的育人导向,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奉的价值准则和精神灯塔。

校训的文本内涵解读

博学”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礼记·中庸》,其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博学”置于为学之首,意在强调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拥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太原学院而言,“博学”是育人的基础环节,它要求师生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

弘毅”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指心胸宽广、志向远大,“毅”指意志坚定、果敢坚韧。二字结合,强调的是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宏伟抱负、坚强意志和肩负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太原学院将“弘毅”纳入校训,旨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求学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困苦,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力行”同样与《礼记·中庸》中的“笃行”相呼应,意为努力实践,竭力而行。《论语》中也有“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教导。它强调的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行动力,反对空谈,崇尚实干。对于一所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太原学院尤为重视“力行”精神。它要求教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提升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至善”作为最高境界的追求,源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意指最完善的境界,是道德修养和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不仅仅是对完美学术成果的追求,更是对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期望。太原学院以“至善”为训,寄托了学校对师生在道德情操、学术科研、服务社会等各方面不断自我超越、追求卓越的殷切希望,体现了教育的终极关怀。

这八个字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博学”是根基,“弘毅”是脊梁,“力行”是路径,“至善”是目标。它们共同勾勒出太原学院所期望培养的人才形象:学识广博、意志坚定、勤于实践、追求卓越。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太原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的发展历史,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太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其前身是由原太原大学、太原师范专科学校等几所院校经过多次整合兼并而成。每一所前身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传统和精神文化,这些都为日后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合并升本之初,确立一个能够统合各方、引领未来的共同价值理念显得至关重要。

校训的制定过程,通常是一个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它会参考: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正如校训内容所示,其词汇和思想直接源于《论语》、《礼记》、《大学》等典籍,这确保了校训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厚重感。
  •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校训的内涵必须与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目标,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要求高度契合。
  • 地方文化特色: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坚韧不拔、务实创新的晋商精神和丰富的革命文化传统。“弘毅”与“力行”很好地呼应了这种地方精神特质。
  • 学校自身定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实践(“力行”)和追求卓越(“至善”)是其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在校训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深入的研讨,“博学、弘毅、力行、至善”最终被确立为太原学院的正式校训。它既是对过往各办学阶段精神传统的提炼与升华,也是面向未来、开启新征程的宣言书。自此,这八字校训被广泛镌刻于校园文化景观、出现在官方文件、网站和宣传材料中,成为学校身份识别系统中最核心的元素,并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各种仪式活动,深深地植入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结合

校训绝非悬置于空中的口号,而是切实融入太原学院办学治校各个环节的行动指南。

在人才培养方面,“博学”体现在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弘毅”则通过思政教育、军事训练、挫折教育、榜样宣传等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心理韧性。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力行”是核心原则。学校大力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推广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至善”是质量追求,学校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引导学生精益求精,无论是在道德修养还是学业成绩上,都力求达到更高标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训是灵魂所在。学校通过设计校训碑、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等物质载体,使校训随处可见、可感。
于此同时呢,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辩论赛等活动,挖掘师生中践行校训精神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表彰,让校训从文字内化为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太原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抓手。“博学、弘毅、力行、至善”完整涵盖了“德”与“才”的两个方面,与“立德树人”的要求高度统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框架和实践路径。

它是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武器。当前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竞争日益激烈。校训中的“博学”倡导终身学习,“弘毅”鼓励直面挑战,“力行”强调实干兴邦,“至善”追求卓越境界,共同为师生提供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定力、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它是服务地方发展的内在要求。山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太原学院的校训精神,尤其是“力行”与“至善”,直接指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和提供高质量服务,使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的进步同频共振。

太原学院的校训“博学、弘毅、力行、至善”是其历史传承、办学理念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源于经典,立足现实,指向未来,不仅在过去指引了学校的发展,也必将在未来继续凝聚人心、塑造品格、引领方向,激励着一代代太原学院人不断追求真理、服务社会、成就自我。这八字箴言,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着学子们的求学之路和人生征程,成为太原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29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12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