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毕节工职院校训)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旗帜,承载着其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文化传承的核心要义。对于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扎根于黔西北大地,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校训不仅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更是引领学校发展、塑造学子品格、彰显办学特色的精神航标。它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与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熔于一炉。对校训的深入解读,绝非简单的文字释义,而是一场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哲学、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的全面探索。这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校所处的独特地域环境与历史方位,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与阐发,从而真正理解其作为学院精神内核的磅礴力量与时代价值。
一、 校训的文本呈现与核心内涵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精工致业 厚德致远”。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内涵丰富,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工”一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与基石。“精”意味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则直接指向工艺、技能、工业,明确了学校的办学领域和培养方向。“精工”要求师生在技术技能的学习与钻研上,不能仅仅满足于“会”,更要追求“精”与“专”,要有一丝不苟、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态度,将技术掌握到极致,将工艺锤炼到完美。它呼应了国家倡导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号召,是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首要标准。“致业”是“精工”的目标与归宿。“致”有达成、成就之意;“业”既可指学业、事业,也可指工业大业。“致业”旨在强调,掌握精湛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事业、服务行业、贡献社会。它引导学生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市场所盼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事业观,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厚德”乃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品德、道德和修养。“厚德”要求师生将修身立德放在首位,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诚信、仁爱、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在职业教育中,技能固然重要,但德行更为根本。一个只有技能而没有良好品德的人,无法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厚德”确保了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致远”是“厚德”的必然结果与长远追求,源自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远”意指高远的志向、长远的发展和广阔的境界。“致远”告诫师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能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要以深厚的德行修养为根基,胸怀大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追求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从而实现更为宏大的人生目标。这八个字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精工”是“致业”的手段与途径,“厚德”是“致远”的前提与保障。“精工致业”侧重于职业技能的锤炼与事业成就,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厚德致远”侧重于人格的塑造与长远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根本性与人文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诠释了学院“技术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全面育人观。
二、 校训植根的地域文化与时代背景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毕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国家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毕节市地处乌蒙山区,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片土地孕育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乌蒙精神。学院校训中“精工”所要求的执着专注、“致远”所蕴含的远大志向,正是对这种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它激励着来自这片土地的学子们,通过学习一技之长,改变个人命运,助力家乡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将个体的奋斗融入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从时代背景看,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赋予了职业院校新的历史使命。“精工致业 厚德致远”的校训,完美契合了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对德技并修人才的需求。它表明学院自觉肩负起为区域乃至全国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重任。校训中的“致业”与“致远”,也体现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终身学习、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的重大作用。
三、 校训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融合校训是办学理念的浓缩和升华。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必然将“精工致业 厚德致远”的精神内核,全方位融入其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在办学理念上,学院势必坚持: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厚德”放在首位,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为实现“精工”与“致业”,学院必须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锤炼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服务发展的宗旨:立足毕节,辐射贵州,面向全国,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专业,将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捆绑,以实际行动“致业”。

在育人目标上,学院旨在培养:
  • 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能够沉下心来钻研技术,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能手。
  • 德才兼备的践行者: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
  • 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产业升级换代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实现个人“致远”发展。
  • 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助力者:学成后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建设家乡、发展国家贡献力量。

四、 校训在教育教学与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必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将“精工致业 厚德致远”落到实处。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专业课程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和职业道德规范,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程,构建“技能+素养”的课程模块,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课时比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感悟“精工”的真谛。
于此同时呢,引入技能大师、劳动模范、优秀校友进课堂,讲述“致业”与“致远”的故事,进行鲜活的价值引领。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举办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职业道德演讲比赛、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营造崇尚技能、立德修身的浓厚氛围。校园内的建筑、景观、标识系统都会渗透校训元素,使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

在评价机制改革方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更将学习态度、劳动表现、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社会服务等纳入评价范畴,引导学生向着“厚德致远”的方向全面发展。


五、 校训对师生成长的引领价值校训对于学院的师生而言,是指引其成长发展的明灯。

对于学生,“精工致业 厚德致远”是他们三年大学生活的行动指南和人生信条。它告诫学生:

  • 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专业技能,练就过硬本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精工)。
  • 要明确目标,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规划好职业发展路径(致业)。
  • 要修身养性,恪守诚信,学会做人,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厚德)。
  • 要放眼未来,不满足于一时的得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追求持续进步和长远发展(致远)。

在这条校训的熏陶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和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受用终身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智慧。

对于教师,校训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准和教书育人的基本遵循。它要求教师:

  • 自身要具备“精工”的素养,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
  • 要心怀“致业”的责任感,潜心教学,用心培养学生,为他们的成功就业和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 要以身作则,践行“厚德”,以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 要有“致远”的格局,关注教育前沿,投身教学改革,追求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与进步。

六、 校训的社会影响与未来展望“精工致业 厚德致远”的校训,通过一届届毕业生的言行,持续不断地向社会辐射其能量,提升学校的美誉度。毕业生以技能扎实、作风踏实、品德忠实的形象赢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他们的“致业”成就成为了校训最生动的注脚。
于此同时呢,学院通过技术研发、社会培训、技能服务等方式直接参与地方建设,其“精工”实力直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体现了高校的社会担当。面向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内涵也必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元素。
例如,“精工”可能需要更加注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致业”可能需要更加关注在新经济、新业态下的创业能力;“厚德”的内涵可能需要增加网络伦理、科技伦理等新内容;“致远”则可能需要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视野的培养。但无论如何变化,其核心精神——对技艺极致的追求、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对事业成就的渴望、对长远发展的谋划——将是永恒不变的,继续指引着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80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01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