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培黎校名渊源)

关于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渊源的评述培黎职业学院这一名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国际主义情怀与独特的教育理念,其渊源直接关联到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友人、伟大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路易·艾黎,另一位是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校名中的“培黎”二字,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殷切期望。“培黎”源自路易·艾黎的名字“艾黎”的谐音,同时又被赋予了“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的深刻寓意。这一命名背后,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和甘肃山丹县创办培黎工艺学校的艰苦卓绝的历程。这所学校在当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府,而是一个半工半读、手脑并用的教育实验基地,旨在战时为中国培养急需的工业技术人才,践行“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培黎工艺学校的诞生与发展,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下友谊与合作的象征,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早期探索中极具特色的一页。尽管时代变迁,学校几经辗转,最终在甘肃张掖重新扎根并发展为培黎职业学院,但“培黎”这个名字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即面向基层、服务实践、注重技能、崇尚创造的国际主义与合作精神——却被完整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因此,探究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来历,不仅是追溯一段校史,更是重温一段跨越国界的友谊佳话,解读一种历久弥新的教育哲学,以及感悟其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不变初心。
培黎职业学院校名的深厚渊源


一、 核心渊源:路易·艾黎与“培黎”的命名

培黎职业学院校名的直接来源,与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紧密相关。路易·艾黎于1927年来到中国,此后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在中国创办教育机构的实践中,将其教育理念与对中国未来的期望融入校名之中。

“培黎”一词,首先是“艾黎”姓氏的音译。选择音译而非直译,体现了对创办者的尊敬与纪念,使其个人印记与学校 identity 深度融合。其内涵远不止于此。路易·艾黎及其合作者更进一步为“培黎”赋予了深邃的中文寓意——“为迎接中国的黎明而培养人才”。这里的“黎明”,象征着当时饱经战乱、渴望新生的中国所期盼的光明未来。它代表着希望、新生与建设。而“培养”,则明确了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
因此,“培黎”这个名称从诞生之初,就寄托了创办者希望通过教育,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培养能够迎接新时代、建设新社会的技术骨干和劳动者的强烈使命感。

这一命名方式,巧妙地将个人纪念意义与宏大的时代背景、国家愿景结合在一起,使得“培黎”二字超越了普通名称的范畴,成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教育承诺的符号。



二、 历史根基: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创立与精神

校名的生命力根植于其代表的那段真实而辉煌的历史。培黎职业学院的直接前身,是上世纪40年代由路易·艾黎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共同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

  • 创办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工业区大量沦陷,后方工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路易·艾黎敏锐地认识到,中国不仅需要前线抗战的勇士,同样需要后方进行经济建设和生产保障的技术力量。
    于此同时呢,为救助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孤儿和难童,为他们提供生存技能和教育机会,也成为创办学校的重要动因。
  • 选址与迁徙:学校最初于1942年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后为躲避战火并寻求更稳定的发展环境,于1944年迁至更为偏远的甘肃山丹县。在山丹,学校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选择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甘肃山丹,也体现了艾黎立足西北、为最需要发展的地区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
  • “培黎模式”的核心精神: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院或学堂,它是一所实践艾黎教育思想的“工合”(工业合作社)式学校。其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手脑并用:这是艾黎教育思想的精髓。他反对脱离实践的死记硬背,强调理论学习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直接在学校的实习工厂、农场中参与实际生产,掌握机械、纺织、皮革、造纸、发电等多种实用技能。
    • 创造分析: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培养远超单纯的技能传授。
    • 半工半读:学校实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学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支撑学校的运转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既锻炼了技能,也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 国际主义与合作精神: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得到了来自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友好人士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体现了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与合作精神。学校内部也倡导平等、互助的集体主义氛围。

乔治·何克作为校长,与艾黎并肩奋斗,直至1945年因病在山丹逝世,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这项事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这段岁月,为“培黎”这个名字注入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面向工农、服务社会的灵魂。



三、 时代变迁与精神传承:从山丹到张掖的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于1953年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后发展为兰州城市学院),继续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而原在山丹的校址和部分精神遗产,则成为后来恢复和发展培黎教育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路易·艾黎倡导的职业教育理念重新受到重视。为继承和发扬艾黎在山丹创办培黎学校的光荣传统,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甘肃省和张掖市的大力支持下,培黎职业学院在张掖市重新建立。这一举措,不仅是校名和地理位置的恢复,更是对“培黎”精神内核的主动承接与现代化发展。

今天的培黎职业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坚守着“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如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延续了面向实践、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
于此同时呢,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弘扬路易·艾黎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与“培黎”名称所蕴含的开放、包容基因一脉相承。校内的路易·艾黎故居、艾黎纪念馆等,成为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和精神熏陶的重要基地,确保每一位学子都能了解“培黎”二字的重量。



四、 “培黎”渊源的当代价值与深远影响

培黎职业学院校名的渊源,对其今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品牌价值。

  • 独特的品牌标识:“培黎”这个与一位国际伟人紧密相连、承载着感人历史故事的校名,在全国众多职业院校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深厚的情感温度。它不仅是校名,更是一个富含教育文化底蕴的品牌,易于建立社会认同感和师生校友的凝聚力。
  • 教育理念的活水源头:“手脑并用”的教育哲学,与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针高度契合。培黎的渊源为学校践行这一理念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和丰富的经验借鉴,使其职业教育探索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 德育工作的宝贵资源: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事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学习校史,学生不仅能掌握技能,更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对外交流的桥梁纽带:基于路易·艾黎的国际声誉和“培黎”品牌在新西兰等国的知名度,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拥有天然优势,能够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

培黎职业学院的校名,远非一个简单的称谓。它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宣言,是一份国际友谊的见证,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旗帜。从路易·艾黎的音译与寓意,到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艰苦创业,再到张掖培黎职业学院的继承与发展,“培黎”二字始终闪耀着“为黎明培养人才”的初心光芒,其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实践教育思想,历经时代淬炼,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继续指引着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不断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6027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47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