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其他

上思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上思职校)

上思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上思职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县域内职业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职能。学校始建于1985年,前身为上思县农业技术中学,201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估,正式更名为现名,并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200余人,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2个专业,其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群被列为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以“产教融合、民族共融”为办学特色,与当地糖业、林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开设壮族织锦、瑶族舞蹈等非遗课程,形成“技术+文化”双轨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8%,“双师型”教师达65%,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达45%,成为区域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基地。

基础概况与核心数据

指标项数据详情
建校时间1985年(更名于2012年)
校区面积120亩(含实训基地30亩)
在校学生3200人(2023年统计)
专业数量12个(含3个自治区特色专业)
教职工总数185人(含外聘企业导师22人)
生师比17:1(低于广西中职平均21:1)
校企合作单位28家(含5家上市公司)

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分析

上思职校的专业布局紧密围绕上思县“糖业、木材加工、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同时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专业。例如,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与当地丰林集团合作,实行“订单班”培养;旅游服务专业融入壮族“歌圩”文化课程,为十万大山景区输送导游人才。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对应本地产业校企合作覆盖率
工业制造类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机械加工产业园100%(与12家企业签约)
现代农业类甘蔗种植、林业技术制糖业、速生林基地85%(含3家农业龙头)
文化旅游类电子商务、旅游服务跨境电商、生态旅游78%(联合景区实训)
民族文化类织锦艺术、民族歌舞非遗传承项目60%(与文化馆合作)

师资结构与教学质量对比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策略优化师资结构,近五年累计选派87名教师参加国家级职教培训,同时从企业引进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下为与广西中职平均水平及同类县级职校的对比数据:

指标项上思职校广西中职平均同类县级职校均值
高级职称占比28%22%25%
双师型教师占比65%58%60%
师生比1:171:211:19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12%8%10%
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近5年)——1项

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升学+就业”双通道,2023年毕业生中45%通过高职单招进入广西机电职院、南宁职院等高校,剩余55%实现本地就业。就业学生中,82%进入制造业、农业技术岗位,15%从事文旅服务,3%自主创业。以下为近三年关键数据趋势:

年度毕业人数升学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
2021820人38%91%76%
2022910人43%93%80%
20231020人45%92%82%

实训条件与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投入3200万元建设实训中心,涵盖数控加工、汽车维修、电商直播等8个实训模块,其中与企业共建的“糖业技术实训室”和“民族工艺工作室”最具特色。通过“引企入校”模式,与上上糖业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课堂-车间”无缝衔接。

  • 实训设备值:总资产4500万元,人均设备值超1万元
  • 实训工位:2000个(含企业捐赠设备300台套)
  • 年实训量:1.2万人次(含社会培训)

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职校,上思职校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例如,在旅游专业开设壮语导游课程,美术专业增设铜鼓铸造技艺选修课,并与自治区非遗中心合作建立“壮族织锦数字化保护基地”。近三年累计培养民族文化类技能人才420人,相关作品在东盟手工艺品展中获奖8次。

项目实施内容成果统计
非遗进课堂壮锦、山歌、舞龙等课程覆盖学生1200人/年
民族文化社团8个(含天琴队、狮舞团)获市级奖项23项
产教融合项目民族工艺品设计定制服务年产值超80万元

总体来看,上思职校通过“产业对接、文化赋能”的办学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的深度契合。然而,在高端设备投入、本科层次升学支持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职教联盟的协作,探索“跨境劳务输出”定向培养模式,为边疆职教发展提供新范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509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