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湘西为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湘西为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湘西为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为民中职”)是湘西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技能立校、就业导向”为核心理念,形成了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学校依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与产业优势,开设了民族工艺美术、现代农业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特色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育人模式。近年来,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训设施建设,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稳步提升至65%,成为湘西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

核心优势:一是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高度匹配,如非遗技艺传承、生态农业技术等方向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二是实践教学占比超过60%,校内实训基地覆盖所有主干专业;三是“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企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超300课时。

然而,学校在发展中也面临挑战:其一,高端实训设备更新速度与产业技术迭代存在差距;其二,省外优质企业合作渠道有待拓宽;其三,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仍需完善。未来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跨区域校企合作、产教协同创新等方面持续突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为民中职前身为1985年创立的吉首市职业培训班,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016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宗旨,形成“品德+技能”双核培养体系。

td>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成果
初创期(1985-2007)开展家电维修、服装设计等短期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2万人次
规范期(2008-2015)设立畜牧兽医、电子商务等6个骨干专业获评“全国职业技能鉴定站”
提升期(2016-至今)建成民族工艺大师工作室、现代农业实训中心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4个专业群,其中民族传统技艺、智慧农业技术等专业群入选湖南省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实战”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5%。

专业群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合作企业
民族传统技艺苗绣工艺、银饰锻造、非遗保护法规工艺美术师(中级)吉首市非遗中心、湘西坊文化公司
智慧农业技术智能大棚管控、农产品电商运营农业技术指导员湘西老爹生物科技、十八洞村合作社
现代服务景区管理实务、茶艺与茶文化导游资格证张家界旅游集团、芙蓉镇文旅公司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导师”三级梯队。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2%,“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五年前提升18个百分点。

年份专任教师总数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占比企业兼职教师
201897人12%21%28人
2022128人26%32%45人
2023135人30%35%52人

通过对比可见,师资队伍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企业实践资源方面均实现显著优化。特别是企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从2018年的220课时增至2023年的480课时,有效强化了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衔接。

四、学生发展质量分析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94%区间,本地就业占比68%,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升学群体中,通过单招考试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等本科院校的比例达72%。

年份毕业生总数直接就业率本地就业占比对口升学率
2021432人91.5%65.3%61.2%
2022487人93.2%67.8%63.7%
2023514人92.8%68.1%65.5%

数据显示,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省外优质就业渠道开拓仍需加强。升学质量方面,本科录取率较全省中职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反映出较强的升学竞争力。

典型案例:2023届民族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龙某,在校期间参与“非遗进校园”项目,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现就职于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月薪达1.2万元。该案例体现了学校在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效。

五、产教融合实践探索

学校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4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重点推进三项工程:一是“大师工作室”引领的传统技艺传承,二是“田间课堂”支撑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三是“数字商业孵化中心”驱动的电商创业教育。

  • 民族工艺传承创新:与湘西州非遗保护中心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土家织锦数字化设计》等新型课程,学生作品在省级文创大赛中获奖率达45%
  •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十八洞村产业基地,开展“菌菇种植”“黄桃栽培”等实战项目,年技术培训量超800人次
  • 电商创业赋能:联合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实施“直播电商人才计划”,学生运营账号累计粉丝超50万,带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通过多维度产教融合实践,学校逐步形成“技艺传承+技术创新+产业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需求的适配度。

六、发展挑战与优化路径

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智能化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生均设备值低于全省中职均值20%)、省外优质企业合作覆盖率偏低(仅占合作企业的18%)、教师企业实践周期偏短(年均12天)。对此,建议从三方面突破:

  1. 数字化转型:争取省级“楚怡”项目建设资金,重点升级智能制造、数字媒体等实训室,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
  2. 跨区域合作拓展: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需求,共建“订单班+顶岗实习”培养通道,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
  3. 教师发展提质:实施“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任教师每两年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建立教师技术创新成果奖励机制

通过系统性改革,有望将学校打造为武陵山片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地,为民族地区产业升级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2223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99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