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雷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雷山职校)

雷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雷山职校)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产业优势,形成了以非遗技艺传承、农业技术推广、旅游服务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学校始建于2018年,通过“校企合作+非遗工坊”模式,重点培养茶艺、苗族刺绣、乡村旅游等地方急需人才。截至2023年,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民族工艺美术、高星级饭店运营等8个专业,其中省级特色骨干专业2个。现有在校生1260人,教职工89人,建成苗绣实训基地、银球茶非遗工坊等实践场所,与雷山县文化旅游局、贵州茶叶集团等20余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

学校坚持“文化塑魂、技能立身”理念,将苗族飞歌、芦笙舞等非遗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基础能力+专项技能+创业孵化”三级培养机制。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2.4%,本地产业留人率超75%,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输出基地。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规模和地理条件,学校面临高端师资引进难、实训设备更新慢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索跨区域职教协作新模式。

学校概况与核心数据

指标类别 数据详情
建校时间 2018年(原雷山县职教中心改制)
校园面积 82亩(含实训基地30亩)
在校生规模 1260人(2023年统计)
专任教师学历 本科及以上占比82%
重点合作企业 雷山旅游发展公司、贵州银球茶业等15家

专业布局与课程特色

学校围绕“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双核驱动,构建三大专业群:

  • 非遗技艺传承专业群:包括民族工艺美术(苗绣方向)、传统服饰制作等,采用“大师工作室”师徒制教学模式,聘请1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指导。
  •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重点建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配套茶园实训基地200亩,开发《雷山银球茶标准化生产》等特色课程。
  • 旅游服务专业群: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合作,开设导游实务、民宿运营管理课程,实行“旺工淡学”弹性学期制。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比

合作模式 雷山职校 省内同类职校(参考) 东部发达地区职校(参考)
企业参与深度 课程共研+订单班(占专业60%) 教材捐赠+顶岗实习 产业链全流程介入
实训设备来源 政府采购为主(80%)+企业捐赠 政企联合采购(50%+50%) 企业全额投资+学校配套
师资流动机制 企业技师兼职授课(每周4课时) 假期集中培训 半年轮岗实训

学生发展路径分析

学校构建“升学+就业+创业”三通道体系:

  • 升学通道:2023年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率78%,对口院校涵盖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校。
  • 就业去向:本地文旅企业吸纳56%毕业生,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岗位占比22%。
  • 创业支持:设立苗绣电商孵化中心,2022年扶持学生创业项目18个,年均营业额超百万店铺3家。

师资结构与区域对比

指标项 雷山职校 黔东南州平均水平 贵州省示范职校标准
师生比 1:14 1:16 1:12
双师型教师占比 65% 58%
高级职称比例 28% 22%

民族文化传承成效

学校将苗族非遗技艺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传习-创新-创效”链条:

  • 课程开发:编写《苗族剪纸图案设计》《银饰锻造技法》等校本教材,纳入国家非遗名录的8项技艺全部开课。
  • 成果转化:学生作品连续三年获中国-东盟非遗展金奖,2023年苗绣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 社会影响:承办全州职教周活动,接待省内外考察团27批次,带动周边乡镇成立非遗工坊12个。

当前,雷山职校正推进“东西部职教协作2.0”计划,与杭州某职校共建“云端资源库”,引入VR茶艺实训系统。未来需破解县域职校普遍面临的“优质生源竞争”与“产业升级适配”双重挑战,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跨省域学分互认等机制,持续提升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2509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83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