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幼儿师范学院绵阳校区(以下简称“绵幼师”)作为西南地区幼儿师范教育的重要基地,始终以“培养卓越幼教人才,服务区域基础教育”为宗旨。学校依托绵阳市科教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产教融合、校地协同”的办学模式,形成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艺术教育三大专业集群。截至2023年,校区占地320亩,拥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与省内外120余家幼儿园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其“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在四川省幼教领域具有显著的品牌影响力。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绵幼师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绵阳幼儿师范学校,2009年升格为专科院校,2021年获批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锚定“西部幼教人才摇篮”目标,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同步拓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儿童艺术教育等新兴专业。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基础建设期(1958-2000) | 完成中专到大专的体制转型 | 获评全国中等师范教育先进单位 |
内涵提升期(2001-2020) | 建成省级重点专业3个 |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
高质量发展期(2021-至今) | 启动“智慧幼教”产教融合项目 | 入选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试点单位 |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构建“金字塔型”专业体系,以学前教育为核心,早期教育、特殊教育为支撑,数字媒体技术等交叉学科为延伸。其中,学前教育专业2023年获评省级A类高水平专业,形成“课程+坊室+基地”三维培养模式。
专业名称 | 省级认证情况 | 核心课程 | 就业对口率 |
---|---|---|---|
学前教育 | 省级一流专业 |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幼儿园课程设计 | 97.2% |
早期教育 |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 婴幼儿行为观察、亲子活动设计 | 94.5% |
音乐教育 | 校级特色专业 | 幼儿歌曲创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 89.7%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构建“教授引领+骨干支撑+企业导师”三级梯队。截至2023年,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2%,硕士以上学历达78%,聘请幼教行业专家36人为兼职导师。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教授/副教授 | 56人 | 28% | 主持省部级课题23项 |
双师型教师 | 112人 | 56% | 开发园所实训课程48门 |
行业导师 | 36人 | - | 共建实践基地28个 |
四、教学实践体系
创新“四阶递进”实践模式:第1-2学期虚拟仿真实训,第3学期幼儿园跟岗见习,第4学期项目化教学实战,第5-6学期顶岗实习。建成“智慧幼教”虚拟仿真中心,配备VR保育场景、AI行为分析系统等数字化设备。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立项纵向课题12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9项;横向课题经费累计达850万元。组建“川北幼教发展研究中心”,为40余所乡镇幼儿园提供课程改革方案。2023年发布的《县域普惠性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被绵阳市教育局采纳。
六、学生培养成效
实施“师德+技艺+创新”三维评价体系,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42项。2023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2%,专业对口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建立校友跟踪机制,数据显示毕业5年内晋升园长岗位比例达27%。
七、国际化办学探索
与泰国清迈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中文+学前教育”海外研学项目。2023年招收老挝、缅甸留学生32名,开发《跨文化幼儿游戏设计》等双语课程,承办“一带一路”幼教论坛3次。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生育率下降导致的生源压力,学校着力拓展托育服务、老年护理等新专业方向。针对数字化转型需求,投资2000万元建设“智慧幼教”大数据中心,开发儿童发展智能测评系统。积极推进“园校一体”办学,与绵阳市机关幼儿园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绵幼师通过六十五年的积淀与创新,已形成鲜明的“扎根西部、服务基层”办学特色。在“双高计划”引领下,学校正加速推进幼教人才培养标准输出、教育装备研发、国际交流合作三大战略,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幼儿师范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