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西昌技工学校(西昌技校)

西昌技工学校(西昌技校)

西昌技工学校作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重要的职业教育机构,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西昌市作为川滇结合部重要城市的区位优势,构建了涵盖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领域的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四十余年发展,现已形成"中职-高职-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累计为西南地区输送技术人才超3万人次。学校现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拥有省级重点专业4个,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与京东方、格力电器等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该校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和"彝汉双语教学"特色,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技能培养与文化适应的双重难题,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基地。

西	昌技工学校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西昌技工学校隶属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2019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现有在校生4327人,其中彝族学生占比38%,开设18个中级工专业和5个高级工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定向培养"模式,与当地钒钛钢铁、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形成紧密联动,2022年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占比达65%。

指标西昌技工学校四川同类院校均值
生师比15:118:1
设备价值(万元)12,0008,500
企业定制班比例72%45%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传统制造+新兴技术"的专业集群,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光电技术等特色专业。2023年新增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方向,投入虚拟现实实训室等新型教学设施。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拓展认证"三级架构,引入1+X证书制度,学生双证获取率达92%。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数实训室数量合作企业数
装备制造51215
电子信息4812
现代服务368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下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现有正高级讲师9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通过"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2022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省级奖项数量居全省技工院校前三。

类别人数占比行业认证率
理论教师12658%82%
实习指导教师8842%95%
企业兼职教师45--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与攀钢集团共建"钒钛学院",实施"3+2+2"贯通培养(3年中职+2年高职+2年企业实践)。开发"彝绣技艺"等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建立非遗技艺现代学徒制。2023年启动"技能雏鹰计划",通过AI职业测评系统实现精准专业匹配。

五、实训基地建设

建成智能制造、光电技术等4个省级实训基地,设备更新率保持年均15%。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近五年承接对外加工服务价值超2000万元。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共建数字化仿真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实训站12套,满足150人/批次实训需求。

六、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建立"就业跟踪-技能回炉-岗位晋升"终身服务体系,毕业生三年内平均晋升主管岗位比例达27%。开展"技能扶贫"专项行动,近三年培训凉山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1862人次。2022年入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候选单位。

七、民族教育特色实践

创新"双语+技能"培养模式,开发彝汉对照教材48套。设立民族手工艺工作室,将彝族漆器、银饰锻造等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针对藏族、彝族学生实施"文化适应期"培养方案,配备专职民族辅导员12名。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应对

面对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加速,学校启动"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课程升级。针对民族地区招生困难,实施"技能点亮乡村"计划,在11个县开展移动实训车下乡活动。与重庆大学共建西部职教研究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模式。

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发展,西昌技工学校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精准帮扶"发展范式。其经验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平衡技能培养与文化认同、服务区域经济与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提供了创新样本。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学校正着力构建"智慧职教"生态系统,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巩固其在西南地区技工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