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纳溪区江南职业高级中学校(以下简称“江南职高”)是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重点建设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坐落于长江之畔的纳溪区,依托区域产业优势,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发展理念。学校创办于1984年,历经多次转型升级,现已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为主的专业体系,并与泸州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开发区等产业聚集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校园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校企合作实训车间12个,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超70%,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江南职高前身为纳溪区农业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并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单位,2020年获评“泸州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示范校”。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84-2007年 | 农业中学阶段,开设种植养殖类专业 |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超3000人 |
2008-2014年 | 转型综合性职高,增设机械加工、电子技术专业 | 建成省级重点专业2个 |
2015年至今 | 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 校企合作项目覆盖率达85%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实训”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校企合作项目 |
---|---|---|
机械制造 | 数控编程、CAD建模、液压传动 | 与泸州鑫霸实业共建实训中心 |
信息技术 | 网络搭建、数据库管理、Python编程 | 联合华为开展ICT认证培训 |
现代服务 | 物流管理、客户服务、新媒体营销 | 京东校园实训基地运营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18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34人。通过“企业技师进课堂”“教师企业实践”等机制强化产教协同,近五年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9项。
师资类型 | 人数 | 企业实践时长(年) |
---|---|---|
理论教师 | 85 | 平均1.2年 |
实训指导教师 | 62 | 平均3.5年 |
企业兼职教师 | 35 | -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技术等8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超5000万元。其中,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省级财政支持项目,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设备。
实训类别 | 设备数量 | 合作企业 |
---|---|---|
机械加工 | 数控车床40台、加工中心8台 |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
信息技术 | 服务器20台、网络设备50套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汽车维修 | 举升机15台、检测线2条 | 比亚迪汽车 |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8.2%,本地就业占比76%,对口就业率83%。升学渠道畅通,高职单招录取率达85%,本科上线人数年均增长15%。
年份 | 就业率 | 对口就业率 | 升学率 |
---|---|---|---|
2021 | 97.8% | 81.2% | 78.5% |
2022 | 98.5% | 83.7% | 80.2% |
2023 | 98.2% | 82.5% | 85.1% |
六、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泸州老窖、郎酒集团等23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共建“厂中校”2个、“校中厂”3个。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年度效益 |
---|---|---|
订单培养 | 泸州鑫阳钒钛 | 年输送技术人才120人 |
技术研发 |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 联合申报专利6项 |
社会培训 | 纳溪区人社局 | 培训返乡农民工3000+人 |
七、校园文化与特色项目
推行“工匠精神培育工程”,设立“大师工作室”3个,开展“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2项,国家专利授权5项。
特色项目 | 实施年限 | 成果亮点 |
---|---|---|
现代学徒制试点 | 2018-至今 | 培养企业定向人才450人 |
“1+X”证书制度 | 2020-至今 | 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200+本 |
国际交流项目 | 2021-至今 | 与泰国清迈职教中心联合办学 |
八、挑战与发展前景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匹配度待提升、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大等问题。未来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智能制造产教综合体”,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西部职教改革示范校。
江南职高通过三十年发展,已形成“产业驱动、校企联动、育训结合”的办学特色。其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深度产教融合模式,为县域职教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随着新基建浪潮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学校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专业升级将释放更大潜力,持续为地方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