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学院是西南地区中医药成人教育领域的重要办学机构,依托学校近60年中医药职业教育积淀,形成以中医护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成人教育体系。学院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累计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逾万名中医药技术人才。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中医执业资格考试标准,二是实践教学依托校属附属医院及10余家三甲中医医院资源,三是推行"师带徒"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近年来通过建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举措,有效破解成人教育工学矛盾,毕业生执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绵阳中医学校夜大部,2006年随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后正式设立成人教育学院。当前定位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覆盖川渝陕甘等西部地区。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5-2005 | 中专层次夜校教育 | 年均招生200人 |
2006-2015 | 专科层次成人教育 | 开设8个专业,在校生峰值1200人 |
2016至今 | 拓展继续教育服务 | 增设专升本层次,年培训量突破3000人次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现开设中医护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12个专科专业,中医学、护理学等5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定向"三级架构,其中中医类课程占比达45%,西医基础课程占30%,特别设置《川派中医药文化》《中药炮制技术》等地域特色课程。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践课时占比 |
---|---|---|
中医护理 | 中医护理学基础、经络腧穴学、急救护理技术 | 45% |
中药学 | 中药鉴定技术、制药设备操作、药房管理实务 | 50% |
针灸推拿 | 推拿手法学、针灸治疗学、中医伤科学 | 55%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专兼结合"师资配置,现有专职教师8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48%,具有中医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达76%。兼职教师主要来自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机构,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师资类型 | 人数 | 行业经验(年) | 教学评价优良率 |
---|---|---|---|
专职教师 | 82 | 平均12年 | 89% |
临床兼职教师 | 56 | 平均15年 | 93% |
企业导师 | 32 | 平均8年 | 86% |
四、教学资源建设
建有总面积3200㎡的继续教育实训中心,包含模拟中药房、针灸铜人训练室等特色场馆。数字资源方面,开发《伤寒论选讲》等12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搭建虚拟仿真艾灸训练系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五、学生管理与服务
实施"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允许学员通过职业技能证书置换课程学分。建立"班主任+学业导师"双轨制管理模式,针对基层医疗人员推出弹性学制,最长修业年限可达8年。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均保持在92%以上。
六、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教学督导-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估"三维质量监控机制。每学期开展教学公开周活动,邀请合作医院参与课程考核。2022年引入ISO29990国际继续教育质量标准认证体系,成为省内首家通过该认证的中医药成人教育机构。
七、社会服务成效
近五年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126期,覆盖基层医生8300余人次。与18家县级中医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承担当地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疫情期间开发"居家穴位保健"系列微课,单期学习人数突破2万人次。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中医药成人教育市场竞争激烈,二是基层学员工学矛盾突出,三是传统面授模式数字化转型压力。建议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开发模块化课程包;加强与中医药龙头企业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建设智能教学平台,实现全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
作为西部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标杆机构,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学院通过特色化专业建设、实战化师资配置、智能化教学改革,构建了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其"立足基层、服务民生"的办学宗旨,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展现出独特价值。随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推进,学院正迎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社会服务能级的重要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