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内江一职中有哪些专业(内江一职中专业)

内江一职中有哪些专业(内江一职中专业)

内江一职中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其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为核心的四大专业集群。学校现有专业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骨干专业5个,与内江高新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专业布局既注重传统优势领域的传承,又积极对接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优势”的办学特色。通过“模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达92%,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价值。

内	江一职中有哪些专业

一、专业体系架构与产业匹配度

学校构建了“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专业体系,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核心专业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高度契合。

专业大类代表专业对应产业领域校企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川南高效农业示范区隆昌山川牧业、中农联冷链物流
先进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内江凤凰集团、四川效率源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数字经济产业华为ICT学院、腾讯云计算中心
现代服务会计事务、旅游服务商贸物流与文旅产业内江万达嘉华酒店、 DHL供应链

二、重点专业建设成效对比

通过省级重点专业与市级骨干专业的横向对比,可清晰展现学校专业建设梯度发展策略。

专业名称建设等级实训设备价值技能大赛获奖
现代农业技术省级重点860万元(含智能温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2项
数控技术应用省级重点1200万元(含精密加工中心)四川省技能大赛一等奖5连冠
会计事务市级骨干320万元(虚拟商业实训系统)省级财税技能竞赛三等奖
旅游服务与管理市级骨干280万元(模拟导游实训室)川南旅游技能大赛团体优胜奖

三、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衔接

学校构建了“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拓展模块”的三级课程体系,重点专业实行“1+X”证书制度。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周期
信息技术类网络设备调试、Linux系统运维华为HCIA认证、网络安全管理员1.5年
Python程序设计、物联网项目开发传感网应用开发(1+X)1年
加工制造类数控编程与加工、CAD/CAM应用数控车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2年
模具设计与制造、3D打印技术模具设计师(初级)、逆向工程建模1.8年

四、师资队伍结构特征

通过“双师型”教师占比、企业兼职教师数量等指标,展现师资队伍建设成果。

统计维度全校数据省级重点专业新兴专业
专任教师总数186人68人(占比36.6%)22人(占比11.8%)
高级职称比例32%45%23%
硕士以上学历28%38%15%
企业兼职教师56人28人(含技师/工程师)9人(行业专家)

五、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学校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建设实训场所,重点专业实训条件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实训类别占地面积设备台套数年实训人次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3200㎡数控机床42台、检测仪器28套1200+
现代农业实训园150亩(含玻璃温室)无土栽培系统6组、植保无人机8架800+
信息技术实训室800㎡网络交换机120台、服务器集群4组900+
商旅实训中心600㎡模拟客房16间、导游情景室4个600+

六、毕业生发展路径分析

通过升学与就业数据的动态变化,反映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毕业年份升学率直接就业率对口就业行业
2020届42%58%制造业(32%)、信息技术(25%)
2021届47%53%制造业(28%)、现代服务(35%)
2022届51%49%信息技术(38%)、升学教育类(22%)

七、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校建立“市场需求调研-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年度评估”的闭环调整机制,近三年新增专业与淘汰专业对比鲜明。

调整类型涉及专业调整依据实施效果
新增专业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区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增30%、电商交易额破千亿首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整合专业文秘(并入商务英语)智能化办公普及导致岗位需求缩减60%教学资源利用率提升40%
升级专业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带动人才需求激增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个

八、社会服务能力辐射

学校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培训,形成多层次技术服务网络。

服务类型年培训规模主要合作对象创收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00人次农业农村局、种植合作社85万元
企业员工技能提升800人次内江高新管委会、制造业企业62万元
社区教育服务500人次街道办、老年大学38万元
技能鉴定服务1500人次/年人社局、职业院校120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内江一职中已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融入创新链”的办学格局。通过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训体系建设,学校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出显著的职业教育效能。未来需在人工智能、康养护理等新兴领域提前布局,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需求的响应速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