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简阳农业机械学校(简阳农机学校)

简阳农业机械学校(简阳农机学校)

简阳农业机械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教育领域的重要职业院校,始终以服务“三农”为核心,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农机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始建于1978年,历经四次重大教学改革,现已形成涵盖农业装备技术、智能农机应用、农村能源管理等六大专业群的教学架构。校园占地210亩,拥有国家级农机实训基地和省级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累计培养中高级农机技术人员1.2万余人,毕业生覆盖四川、重庆、云南等10余个省市。近年来通过“校企双元制”改革,与约翰迪尔、久保田等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专业课程与产业链需求的精准对接。

简	阳农业机械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简阳县农业机械培训班,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专。现隶属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与教育厅双重管理,定位为“立足成都平原,辐射西南地区,培养复合型农机技术技能人才”。2018年入选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校,2021年牵头组建“成渝农机职业教育联盟”,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规模
1978-1999县级农机培训中心年培训300人次
2000-2015普通中专建制在校生突破2000人
2016-至今国家示范校建设年均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机+智能+管理”的专业集群,重点建设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三大骨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基础课程占比40%,专业核心课程占比35%,实践课程占比25%。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包,开发《智能农机运维》《无人机植保技术》等特色教材。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职业证书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农机构造与维修、田间作业机械拖拉机驾驶证、农机修理工
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机器人编程、精准农业技术无人机操作证、智能设备运维证
农村能源管理生物质能利用、光伏系统维护电工证、能源管理师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65%。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聘请企业技术总监12人担任产业教授。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9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3项,研发的“丘陵地区微型农机具”填补区域市场空白。与省农科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年均科研经费超800万元。

师资结构学历分布企业经历教师
正高级职称28人15人(行业企业实践≥6个月)
副高级职称42人8人(参与产品研发)
中级职称67人22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包含智能化农机实训中心、现代农业装备展览馆、虚拟仿真实训室等。配备约翰迪尔R40拖拉机、久保田收割机等教学设备380台套,建成覆盖川渝地区的30个校外实训基地。2022年启用的“智慧农机实训舱”实现5G远程操控教学,年实训人次达1.5万。

实训类别设备价值场地面积
基础农机维修800万元3200㎡
智能装备操作1500万元1800㎡
虚拟仿真系统300万元

五、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对口就业率82%。与雷沃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建立订单班,顶岗实习月薪达4500-6000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均3000人次,技术扶贫覆盖甘孜、阿坝等地区。2023年数据显示,83%的毕业生在农机产业链就业,12%自主创业从事农机服务。

年份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平均起薪
202195.8%81.2%4320元
202296.5%83.7%4550元
202397.1%82.5%4680元

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深化“厂中校、校中厂”模式,与吉峰农机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年产值超2000万元。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设“现代农装订单班”,课程中企业实操占比达55%。联合开发《丘陵山区农机操作规范》等行业标准3项,技术服务中心年承接企业技改项目25项。

七、区域优势与行业影响

依托成都“天府粮仓”区位优势,学校成为川渝农机化技术推广核心单位。主持编制《四川省丘陵农机补贴目录》,研发的“轻量化微耕机”在凉山州推广1.2万台。作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培训机构,年开展非洲英语国家农机技术人员研修项目,累计培训国际学员186人。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升级

面对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跃升的新趋势,学校存在三方面瓶颈:一是人工智能与农机融合师资短缺,二是高原山地特色农机研发能力待提升,三是国际化标准课程建设滞后。为此启动“十四五”数字化转型计划,拟投入30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平台,与德国BOSCH集团共建氢能源农机实验室,力争2025年建成国家级“智能农机装备”高水平专业群。

简阳农业机械学校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区域服务能力,已形成“教学-研发-推广”良性循环的办学生态。未来需在智慧农机、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突破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标准对接,方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发挥技术人才支撑作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