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西昌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西昌农职校)

四川西昌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西昌农职校)

四川西昌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农业为特色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扎根于“天府第二粮仓”核心区,依托西昌市资源禀赋与农业产业优势,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核心,融合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始建于1958年,历经多次转型与升级,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设单位,承担着凉山州乃至川西南地区农业技术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乡村振兴服务的重要使命。

四	川西昌农业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以“农”为根,构建了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电商等领域的专业集群,其中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特色)专业。通过“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与当地农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形成“课堂+田间”双场景教学模式,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75%,为高原农区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水平,学校在高端资源引入、信息化教学覆盖、横向科研合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针对性,深化“三农”服务创新,以应对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历史沿革与定位分析

四川西昌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西昌农业学校,200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2018年整体迁入现校区。作为凉山州农业职业教育核心载体,其发展始终与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紧密绑定。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核心成果
1958-1998年初创期:以传统农学教育为主培养基层农技员超3000人
1999-2015年扩张期:增设畜牧、加工类专业获省级重点中专资质
2016年至今提质期:入选国家示范校建设建成3个省级实训基地

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个二级学院,开设24个中职专业,其中农业类占比达62.5%。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创新创业”架构,融入彝区文化与生态农业理念。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实训资源就业方向
种植技术类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智慧农业实训中心、高原作物实验室农业合作社、农资企业
畜牧养殖类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牧医实训场养殖场、宠物医院
加工服务类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食品加工车间、直播电商基地食品企业、电商平台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8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7.3%。教学设施方面,校内建有8大实训中心,仪器设备总值超4000万元。

指标类型本校数据全省中职平均差距分析
师生比1:151:18优于平均水平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2%15%领先7个百分点
生均教学设备值8500元6200元高出37%

学生规模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200人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就业学生中超过60%进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年份招生数毕业生数对口就业率
20211820人1450人83.5%
20221780人1420人85.2%
20231850人1480人86.7%

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校近三年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2万人次,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推广“稻鱼共生”等10项实用技术,助力凉山州粮食增产超5000吨。

服务类型年度项目数覆盖区域经济效益
技术扶贫25项11个贫困县增收约3000万元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2期全州17县市培育带头人480名
校企合作研发18项烟草、花卉产业新增产值1.2亿元

民族地区办学特色

针对彝汉双语环境,开发《彝族农耕文化》《高原生态保育》等校本课程,设立“火把节”农业技能竞赛,推行“汉语+职业技能+彝语”三语培养模式。

挑战与发展机遇

  • 挑战:高端农业装备应用人才培养不足,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仅45%
  • 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南农业产业链升级,学校正筹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
  • 政策支持:凉山州“十四五”规划明确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四川西昌农业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六十余年的深耕,已形成“立足凉山、服务三农、民族共融”的办学特色。其专业布局与区域农业产业链的高度契合性,以及“教学-生产-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需在智慧农业、产教协同创新等领域突破瓶颈,持续巩固高原农区职教标杆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