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城市建设技工学校陈彦冰(成都城建技校陈彦冰)

成都城市建设技工学校陈彦冰(成都城建技校陈彦冰)

陈彦冰作为成都城市建设技工学校的骨干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展现出多维度的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其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建筑行业需求,通过“双师型”教学模式培养技能人才,累计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2项。科研层面主导开发《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体系》等3项校企联合课题,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社会服务方面,牵头开展“古建筑修复技艺传承”等公益培训项目,惠及技术人员300余人次。其“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不仅提升了学校在西南地区建设类技工教育中的影响力,更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为区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形成“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闭环。

成	都城市建设技工学校陈彦冰

一、教学成果与课程创新

陈彦冰主导开发的《BIM技术应用》《绿色建筑施工》等6门核心课程,采用“项目驱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课程满意度达98%。其创建的“岗课融通”教学法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教学模块,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

课程名称开发时间企业合作方学生竞赛获奖率
装配式建筑实训2020成都建工集团省级一等奖3项
古建筑修缮技艺2022四川省古建院国家级二等奖1项
智慧工地管理2023中铁二局行业赛金奖2项

对比同类院校课程可见,其课程开发周期缩短30%,企业参与深度提升50%,形成“课程-认证-就业”直通车模式。

二、科研项目与技术转化

近五年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经费超200万元。其中《成渝双城经济圈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标准》被纳入行业标准,实现技术专利转化3项。

项目类型课题名称经费(万元)成果转化
省级重点装配式建筑工法研究58.6企业标准采纳
市级攻关BIM协同平台开发32.4软件著作权登记
横向合作智慧工地管理系统120产品量产应用

相较于传统教研项目,其研究经费中企业投入占比达65%,技术转化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

三、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牵头组建“成建工匠”培训中心,年均开展特种作业培训2000人次,为乡村振兴项目定制“乡村建筑工匠”培训方案,带动就业增收超千万元。

服务项目覆盖人群经济效益社会影响
古建筑修复培训120人/年-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装配式灌浆工认证800人/年企业用工成本降15%行业标准制定参与
彝区住房改造指导30个村落节约建材成本200万央视专题报道

与省内其他技校相比,其社会培训项目产业契合度提高40%,政府购买服务收入增长60%。

四、国际交流与标准输出

作为ISO/TC59/SC12专家组成员,主导编制《古建筑油饰彩画修复技术规范》国际标准,带领团队赴柬埔寨开展吴哥窟保护技术援助,输出中国工艺标准12项。

  • 2021年 中德装配式建筑技术研讨会 主题报告
  • 2023年 东盟职业技能标准开发项目 中方组长
  • 2024年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论坛 现场示范教学

其国际标准提案采纳率达75%,高于国内职业院校平均45%的水平。

五、师资团队建设成效

创建“大师工作室+青年教师成长营”培养体系,团队成员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人,开发校本教材被纳入住建部推荐目录。

培养对象培养周期成果指标行业认证
专业带头人3年省级名师3人注册建筑师资格
青年骨干教师2年教学比赛获奖8人次双师素质证书
企业兼职教师1年开发实训项目14个高级技师职称

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2%,较全省技工院校均值高出28个百分点。

六、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近三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91%,起薪水平较省内同类院校高18%,涌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优秀校友。

毕业年份就业率平均起薪晋升周期
2022届89%5200元2.3年
2023届93%5800元1.8年
2024届95%6300元1.5年

跟踪数据显示,其学生三年内担任技术主管的比例达37%,超出行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七、数字化教学改革实践

构建“云实训平台+AR现场教学”体系,开发虚拟仿真资源库涵盖28个典型工作场景,疫情期间保障教学活动不间断。

  • BIM建模虚拟实训室 月均访问量1.2万次
  • 装配式构件AR识别系统 准确率98.7%
  • 智慧工地物联网教学平台 接入真实工程数据300+项

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频次达实体课堂的1.8倍,学生操作失误率降低65%。

八、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

建立“教学工厂+产业学院”运营模式,与32家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长效机制。

合作模式企业投入(万元)设备共享率订单班数量
教学工厂86075%6个/年
产业学院120090%4个/年
大师工作室32060%2个/年

该机制使校企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5%,较传统合作模式增效40%,获评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陈彦冰的教育实践深刻诠释了新时代职教改革的核心要义,其构建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成果转化→社会价值创造”价值链,为西部地区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从微观教学革新到宏观产业联动,从本土化实践到国际化标准输出,其职业路径始终贯穿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与创新。这种以技术技能为根基、产教融合为路径、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不仅重塑了单个院校的办学格局,更为整个建设行业人才生态优化注入了持久动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