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梓潼七一职高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办学实体,始终秉持“以技立身、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升学与就业双轨并行”的育人体系。学校依托县域经济需求,重点开设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特色专业群,形成“政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本地12家规上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成为川北地区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累计投入8000万元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农业大棚等教学场景,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校中厂”教学模式被省教育厅列为典型案例。
一、学校基础概况
指标项 | 数据详情 |
---|---|
创办时间 | 1987年(原梓潼县职业中学) |
校区面积 | 主校区120亩,实训基地45亩 |
在校生规模 | 3247人(含五年制大专893人) |
教职工总数 | 21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8%) |
二、专业建设布局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省级示范专业 | 校企合作专业 |
---|---|---|---|
现代农业类 | 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 | 现代农业技术(2021年认定) | 智慧农业装备应用(与新希望六和共建) |
智能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 | 模具设计与制造(2019年认定) | 智能装备制造(与长虹集团联合培养)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 | 数字媒体技术(2022年立项) | 大数据技术(与京东云合作) |
三、师资结构对比分析
维度 | 梓潼七一职高 | 全省中职平均水平 | 国家级示范校标准 |
---|---|---|---|
高级职称占比 | 34% | 28% | ≥40% |
硕士以上学历 | 21% | 15% | ≥30% |
双师型教师 | 68% | 52% | ≥60% |
四、教学成果与升学路径
年份 | 技能大赛获奖 | 对口升学率 | 优质就业单位 |
---|---|---|---|
2023年 | 省级一等奖5项,国赛三等奖2项 | 本科上线率67%(机械专业达82%) | 中国中车、京东方、四川长虹等 |
2022年 | 省级二等奖8项,市赛一等奖13项 | 本科上线率61%(信息技术类专业75%) | 宁德时代、通威股份、蓝思科技等 |
五、产教融合实践模式
学校构建“三级递进”实训体系:- 基础层: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覆盖全部专业
- 提升层:与12家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汽修实训中心引入比亚迪设备)
- 拓展层: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年均培养规模300人)
特别在现代农业专业实施“土地认养”项目,学生承包5亩试验田进行作物轮作实践,年产值突破80万元。
六、学生管理体系创新
管理模块 | 实施措施 | 成效指标 |
---|---|---|
德育评价 | “五育银行”积分制(德智体美劳量化考核) | 违纪率下降42%,省级文明风采竞赛获奖数提升35% |
生涯规划 | “三位一体”指导体系(专任教师+企业导师+校友顾问) | 升学方向匹配度提升至91%,转专业率降至5%以下 |
心理健康 | “心灵驿站”分级干预机制(测评-建档-跟踪-疏导) | 心理问题筛查准确率提高60%,危机事件零发生 |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6000人次,形成三大品牌项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累计培训873人次,助推32个村级合作社发展
- 企业定制化培训:为县域中小企业开展数控编程、电商运营等专项培训
- 技能扶贫项目:招收建档立卡学生287人,实现“入学即就业”全覆盖
特别在乡村振兴领域,学校专家团队主导编制《梓潼县农产品电商发展白皮书》,推动12款本土产品上线电商平台。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 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优化(先进制造业对应专业仅占45%)
-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校本MOOC课程不足20门)
- 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周期较长(关键设备更新率低于行业平均值15%)
未来将重点推进:建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综合体、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力争三年内创建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经过三十年发展积淀,梓潼七一职高已形成“立足县域、服务产业、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优化专业动态调整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面对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需在数字化转型、教学诊改机制、国际化合作等领域寻求突破,这既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引导,也离不开学校自身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