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亭县职业技术学校何东作为该校核心管理者之一,其职业历程与办学实践深刻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何东自任职以来,始终聚焦“产教融合”与“技能育人”两大主线,通过推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师资建设等举措,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其主导下,学校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为核心的专业集群,并与多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何东尤其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使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比例达70%,其倡导的“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更成为区域职教改革的标杆案例。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历程
何东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拥有15年职业教育从业经验,历任盐亭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2018年升任校长后,提出“技能立校、产教兴校”发展战略,主导完成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申报工作。
时间节点 | 职务变动 | 关键举措 |
---|---|---|
2010-2015年 | 教务处副处长 | 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技能考核标准化体系 |
2016-2018年 | 校长助理 | 牵头建设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引入企业设备捐赠超800万元 |
2019年至今 | 校长 | 推动“厂中校”项目落地,与12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
二、教学创新与成果
何东主导构建了“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将专业学习分为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三个阶段,配套开发《智能装备维护》《电商直播实务》等12门校本教材。其推行的“车间课堂”模式,使学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15天以内。
创新项目 | 实施时间 | 成效指标 |
---|---|---|
现代学徒制试点 | 2019-2022 | 累计培养学徒427人,企业留用率91% |
1+X证书制度 | 2020-2023 | 学生获证率87%,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9% |
教学诊断与改进 | 2021-2024 | 建立236个质量监测点,整改完成率100% |
三、产教融合实践
何东创新性提出“五共”合作机制(共育人才、共建基地、共组团队、共研标准、共享资源),带领团队建成川北地区首个“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截至2023年,学校已与京东方、长虹集团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7个,联合开发岗位标准14项。
合作维度 | 2019年数据 | 2023年数据 | 增幅 |
---|---|---|---|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 | 38家 | 89家 | 134% |
横向课题经费 | 120万元 | 450万元 | 275% |
技术成果转化数 | 5项 | 19项 | 280% |
四、师资队伍建设
何东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须完成累计6个月的企业实践。通过校企“双聘双考”机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23人,同时选派47名教师参与企业技改项目。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较2018年提升29个百分点。
- 建立“名师工作室”3个,覆盖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
- 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省级奖项9项、市级23项
- 实施青年教师“青蓝计划”,结成师徒对子68对
五、学生培养与就业
何东推行“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职业测评-岗位匹配-跟踪服务”全流程机制。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2%,平均起薪增长至4200元/月,较区域平均水平高18%。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维修、老年护理等紧缺专业,人才供给满足率达1:1.3。
年份 | 升学率 | 就业率 | 优质就业占比 |
---|---|---|---|
2020 | 31% | 93% | 58% |
2023 | 42% | 97% | 71% |
六、社会服务与影响力
何东牵头组建“盐亭职教联盟”,吸纳37家中小微参与技术培训,年培训量突破1.2万人次。学校被认定为“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开发农业技术短视频课程45门,其中《生猪疫病防控实务》单课播放量超50万次。
-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3个,到账资金680万元
-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覆盖焊工、电工等12个工种
- 举办川渝滇黔职教论坛,发布《县域职教高质量发展白皮书》
七、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仍存在三大短板: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虚拟仿真实训室覆盖率不足40%;二是县域产业升级与专业结构调整存在时间差,新兴专业招生规模占比仅28%;三是教师企业实践考核机制需完善,部分流于形式。对此,何东提出“三化”改进路径:教学资源云端化、专业集群动态化、师资培养认证化。
八、区域职教生态贡献
何东推动建立“校-政-企-村”四维联动机制,例如通过“田间课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200人次,助力当地柑橘、水产两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其主导的“技能扶贫”项目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学生412人,相关经验被纳入《四川省乡村振兴职教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