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阆中嘉陵江文化旅游学院(阆中江畔文旅学院)

四川阆中嘉陵江文化旅游学院(阆中江畔文旅学院)

四川阆中嘉陵江文化旅游学院是依托阆中古城文旅资源与嘉陵江流域文化生态优势建立的专科层次高校,其办学定位聚焦“文旅+”特色学科群建设,致力于培养文化旅游产业应用型人才。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毗邻嘉陵江沿岸核心景区,形成“校城一体”的产教融合模式。近年来,通过构建“非遗传承+智慧旅游+生态研学”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逐步成为西南地区文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	川阆中嘉陵江文化旅游学院

从区域经济适配性来看,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文化遗产修复、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阆中古城5A级景区、春节文化发源地等资源高度契合。数据显示,2023年该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7.8%,其中42%进入文旅产业链相关企业,有效支撑了地方文旅产业升级。然而,在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需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一、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

学院位于北纬31°38',东经105°41',地处川东北旅游环线核心节点,距阆中古城主景区仅1.5公里。依托嘉陵江黄金水道与兰海高速交通网络,形成“1小时达绵阳、3小时抵成都”的区位优势。

核心资源距离(公里)开发程度
阆中古城(5A级)2.3成熟运营
嘉陵江山体公园0.8在建
构溪河湿地生态区12.6初级开发

二、学科专业布局特征

现有旅游管理、文物修复与保护、数字文旅技术等8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课程体系涵盖“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播+景区运营”三大模块,实践课程占比达45%。

专业类别专业数量校企合作项目数
文化遗产类35
旅游服务类47
数字技术类13

三、师资结构与发展瓶颈

截至2023年,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8.7%,但行业领军型教师仅占6.3%。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后,具备企业实践经历教师比例从2020年的19%提升至41%。

指标类型2020年2023年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8%38.7%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57%69%
双师型教师比例19%41%

四、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构建“教学工场+大师工作室+项目孵化器”三级实践平台,与阆中古城管委会共建“非遗技艺传承中心”,年承接景区讲解、文物修复等实践项目超200项。

  •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签约企业42家,覆盖酒店、文创、旅行社等领域
  • 现代学徒制试点:累计培养学员360人,留用率81%
  • 技术研发合作:完成古城夜间灯光改造等横向课题7项

五、学生就业质量分析

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92.4%,专业对口率78.9%,平均起薪4320元。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三位。

就业方向比例典型单位
景区运营管理35%阆中古城文旅公司
文化创意产业28%保宁醋文化馆
数字文旅服务22%携程阆中分公司
继续深造15%四川旅游学院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近五年获市厅级以上课题27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9篇,其中《嘉陵江流域非遗活态传承模式研究》被文化和旅游部采纳推广。

  •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年均增长23%,2023年达185万元
  • 技术成果转化:完成古城防火监测系统等3项专利转让
  • 社会培训:年开展导游资格、民宿运营等培训超3000人次

七、国际化发展进程

与意大利西西里美术学院、韩国又石大学建立交换生项目,年均选派20名学生赴海外研学。开发《国际文旅标准对照》等双语课程6门。

国际合作项目启动时间成果形式
师生互访计划2019年联合展览4次/年
课程共建项目2021年双语教材3部
科研合作平台2023年跨国非遗数据库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建议

当前面临应用型师资短缺、科研反哺教学不足、国际化水平待提升等问题。建议加强“政校企”三方协同创新,设立文旅产业研究院,探索跨学科交叉培养新模式。

未来应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二是深化与九寨沟、都江堰等景区的联动培养机制;三是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项目,打造国际文旅人才输出基地。通过强化特色发展路径,有望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文旅教育格局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