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南充市技工学校(南充技工学校)

四川南充市技工学校(南充技工学校)

四川南充市技工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技工院校,隶属于南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学校立足川东北地区产业需求,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开设机械加工、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等14个骨干专业,形成“工科为主、多专业协同”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构建了“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为南充及成渝地区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万名。

四	川南充市技工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正高级讲师6人,副高级职称4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2%。建有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6大实训中心,实训设备总值3800万元。与吉利集团、三环电子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2个,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

在区域职业教育体系中,该校凭借扎实的办学基础和突出的就业质量,已成为川东北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然而,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学校在新兴专业布局、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以应对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78年创建的南充市劳动技工班,1994年升格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技校。2018年获批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核驱动模式。

时间节点 发展里程碑
1978-1994年 技工班→省级重点技校
2006年 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2018年 省级示范校建设立项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紧密围绕南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汽配”三大支柱产业构建专业群。重点建设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等省级重点专业,2023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等新兴专业。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核心课程
机械制造类 数控加工、模具设计 CAD/CAM、液压传动
电子信息类 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 单片机原理、智能终端调试
交通运输类 汽车维修、新能源汽车 电控系统检修、电池技术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通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和“企业技师引进计划”,构建了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023年数据显示,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65%,较2018年提升28个百分点。

指标类型 2018年数据 2023年数据
正高级职称人数 3人 6人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12% 28%
双师型教师比例 44% 72%

四、实训基地建设对比

近三年累计投入4200万元用于实训设备升级,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室等高标准实训场所。与本地企业共建的“厂中校”可容纳300名学生轮岗实习。

实训类别 设备总值(万元) 实训工位数量
机械加工实训 1200 80
电子技术实训 950 60
汽车维修实训 1500 40

五、就业质量追踪分析

学校与南充经开区、重庆两江新区等30余个园区建立就业合作,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2023届学生平均起薪4680元,较全省技校均值高12%。

就业指标 2021届 2023届
就业率 97.6% 98.3%
本地就业占比 68% 75%
制造业就业比例 72% 65%

六、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三环电子共建“工业机器人订单班”,与企业联合开发《智能产线运维》等6门定制课程。近五年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200人次。

  • 合作企业类型:装备制造类占45%,电子信息类占30%,现代服务业占25%
  • 合作形式:设立奖学金(年均50万元)、共建实训基地(8个)、联合研发课题(14项)
  • 典型项目:“吉利汽车冠名班”实现招生即招工,学员留用率达95%

七、技能竞赛与创新能力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其中数控铣床项目连续三年入围国赛。教师团队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6项,开发校本教材12本。

竞赛类别 获奖数量(2020-2023)
省级职业技能大赛 32项
行业技能竞赛 15项

八、社会服务效能评估

面向社会开展电工、焊工等短期培训年均4000人次,为脱贫户子女提供免费技能培训360人。承接企业职工提升培训项目28个,培训规模居川东北技工院校前列。

  • 培训覆盖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占62%,企业在职职工占28%,其他群体占10%
  • 社会效益:培训后就业率提升至89%,人均月收入增加2100元

四川南充市技工学校通过多年积累,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和区域服务优势。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布局,二是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三是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学校应进一步强化跨区域校企合作网络,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适配度,为川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