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达川技校(达川职校)

达川技校作为区域性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模式与办学成效具有显著的样本价值。该校依托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区位优势,构建了以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其中80%以上进入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企业,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技术骨干。然而,随着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学校在高端设备投入、数字化课程开发、跨区域招生竞争等方面面临新挑战,亟需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达	川技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达川技校创建于1985年,前身为国营达川机械厂技工学校,2005年改制为公办综合性职业院校。学校现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设有机械工程、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商贸服务四大专业群,开设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电子商务等23个专业方向。办学定位聚焦"培养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的核心机制,与本地12家规上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年份重大事件办学规模专业调整
1985-2005厂办技校阶段,单一机械加工专业年招生200人保留传统钳工、车工专业
2006-2015改制扩招,新增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在校生突破3000人淘汰铸造、焊接专业,增设数控技术
2016-2023创建省级示范校,引入智能制造课程实训设备价值超1.2亿元新增人工智能应用、工业互联网专业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集群+方向模块"的课程架构,实施"1+X"证书制度(1个学历证书+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核心专业教学计划包含40%理论课程、35%实训课程、25%企业实践。重点专业如数控技术采用"四阶递进"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基础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专项技术提升,第三学年企业轮岗实训,第四学年顶岗实习。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合作企业
机械制造CAD/CAM、数控编程、精密测量五轴加工中心操作、逆向工程江淮汽车、中联重科
智能控制PLC应用、工业网络技术、机器人编程ABB机器人工作站调试、MES系统实施西门子(中国)、汇川技术
数字商贸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物流管理直播带货实战、跨境电商模拟京东物流、字节跳动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12人,副高级职称占比38%,硕士以上学历教师67人。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完成累计3个月的企业实践。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4门,开发校本教材45种,其中《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校内实训基地涵盖机械加工、智能控制、虚拟现实等8大实训中心,设备台套数2300余件,工位充足率达1:1.5。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企业经历
理论教师9840%平均2.3年企业实践
实训指导教师7631%高级技师占比65%
企业兼职教师7229%来自合作企业技术骨干

四、学生管理与培养质量

实行"三级导师制"管理模式,每班配备班主任、专业导师、企业师傅。建立"技能星级"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纳入考核指标。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42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毕业生体质测试达标率91%,工具使用规范合格率94%,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5天以内。

五、产教融合与就业服务

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厂中校"3个、"校中厂"2个,开展"订单班"培养覆盖60%毕业生。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系,设立长三角、珠三角就业服务站。2023届毕业生就业起薪平均5200元/月,专业对口率83%,三年内晋升主管岗位比例达27%。重点合作企业人才回购率连续三年超40%。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年开展社会培训超8000人次,承担"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12个。技术服务中心年承接企业技改项目23项,开发工艺标准14项。毕业生本地就业占比68%,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输送技术人才占比达79%。学校牵头成立的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47家,推动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

七、发展瓶颈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智能化转型中设备更新滞后,工业机器人装调等新兴专业实训工位缺口达40%;二是"双师型"教师引进困难,企业专家兼职存在稳定性问题;三是省外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招生半径局限在300公里范围。需通过争取专项债券支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跨区域招生联盟等举措破局。

八、未来战略规划

"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三大工程:投入1.5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和数字孪生实验室;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培育省级教学团队2个;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发国际技能认证课程。目标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年输送高端技能人才突破2000人,社会培训规模进入全省前列。

达川技校的发展轨迹折射出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路径。其成功经验在于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待解难题则集中于教育资源集约化利用与数字化转型。未来需在保持就业导向优势的基础上,强化技术创新反哺能力,探索"技能+学历+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方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245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3525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