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建设工程技术学院是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深厚水利文化底蕴建设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工科类职业院校。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传承工匠精神”为宗旨,聚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水利+X”专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为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学院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与三峡集团、中国交建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产教融合机制。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80%以上进入大型央企、国企,成为西南地区水利基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水利电力技工学校,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9年被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现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等28个专科专业。
关键指标 | 数据详情 |
---|---|
建校时间 | 1958年(技工学校时期) |
占地面积 | 1200亩(含校内外实训基地) |
在校生规模 | 1.2万余人 |
教职工总数 | 860人(含企业兼职教师230人) |
二、专业体系与课程建设
构建“水利工程+智能建造+绿色建材”三位一体专业群,形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课程15门。推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将BIM建模、无人机测绘等新技术融入教学。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特色课程 |
---|---|---|
水利工程类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 都江堰治水智慧、水工建筑物修复技术 |
土木工程类 | 建筑工程技术 | 装配式建筑施工、古建筑修缮工艺 |
智能制造类 | 工程机械运用技术 |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智能施工设备操作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实施“双百工程”人才计划,通过校企互聘打造复合型师资团队。现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企业技术骨干占比达27%。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教授/副教授 | 156人 | 18.2% |
双师型教师 | 432人 | 50.3% |
企业兼职教师 | 230人 | 26.8%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建成“三中心六平台”实训体系,包括水利水电虚拟仿真中心、BIM技术中心等。与中铁二局共建的“地下工程实训基地”获评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 校内实训室:126个(含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 校外实训基地:与23家央企共建,覆盖水利、路桥、市政等领域
- 教学设备总值:3.8亿元(含企业捐赠设备1.2亿元)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42项,技术咨询服务覆盖都江堰灌区30余处水利设施。组建“李冰治水研究中心”,开展古代水利智慧现代转化研究。
科研指标 | 2021-2023数据 |
---|---|
纵向课题立项 | 省级28项,市级45项 |
技术成果转化 | 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12项 |
社会培训 | 年均培训水利技术人员3000人次 |
六、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推行“厂中校”“校中厂”交替培养模式,与东方电气、中国十九冶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课程定制+岗位轮换”订单培养项目,实现招生即招工。
-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
- 企业冠名订单班:年均开设12个
- “1+X”证书制度:覆盖18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七、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三阶递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36项。毕业生平均起薪达6200元/月,专业对口率78%。
年度 | 就业率 | 专升本率 | 对口就业率 |
---|---|---|---|
2021 | 96.3% | 12.5% | 76.8% |
2022 | 95.7% | 14.1% | 78.2% |
2023 | 96.5% | 15.3% | 79.1% |
八、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
将都江堰千年治水智慧融入育人体系,开发《李冰治水哲学》《古堰维护技艺》等特色课程。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机构开展“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项目。
- 非遗传承基地:川派水利营造技艺传习所
- 国际交流项目:年均接待海外研修团组8-10个
- 文化输出成果:《都江堰水利工程智慧》多语种教材出版
经过六十余年发展,都江堰建设工程技术学院已形成“根植水利、技融古今”的鲜明办学特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文化传承,构建起“专业教育+文化浸润+技术创新”三维育人体系。未来需在智慧水利专业群建设、国际化标准对接等方面持续突破,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水利高职院校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