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建筑职业中专校马全芝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人物,其教育实践与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她以“产教融合、技能为本”为核心理念,推动学校课程体系重构,主导开发了“装配式建筑施工”“BIM技术应用”等特色课程,并与中建西部建设、中国五冶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其主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累计培育骨干教师86人,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提升4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马全芝的教育模式不仅重塑了区域建筑职教生态,更通过“川渝滇藏”四地联动的师资培训网络,将实践经验辐射至西南地区,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中“校企协同育人”范式的典型代表。
一、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
马全芝提出“三维能力递进”培养模型,将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创新思维融入教学全流程。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年均更新200+案例),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三级实训体系,使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
核心指标 | 实施前 | 实施后 |
---|---|---|
课程与企业需求匹配度 | 42% | 89% |
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比例 | 15% | 78% |
毕业三年晋升主管比例 | 9% | 31% |
二、课程体系重构成效
牵头开发的“1+X”证书课程包整合8大类42项职业技能标准,其中《智能建造技术》课程被纳入住建部试点项目。通过“模块化教学+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可提前获取BIM建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从37%提升至81%。
课程类型 | 改革前课时 | 当前课时 | 企业评价 |
---|---|---|---|
传统理论课 | 1200 | 800 | 适配度★☆ |
虚拟仿真课 | 0 | 320 | 适配度★★★ |
岗位实战课 | 200 | 680 | 适配度★★★ |
三、校企合作机制突破
创建“四阶递进”合作模式:从设备捐赠(累计价值2300万元)到订单班培养(年均输送200人),再到技术攻关联盟(参与省级工法研发9项),最终实现校企联合海外拓市(承接老挝国家体育馆建设项目)。该机制使企业参与教学程度提升至课程总量的65%。
合作维度 | 合作企业数量 | 产出成果 |
---|---|---|
设备支持 | 18家 | 实训中心覆盖率100% |
订单培养 | 23家 | 年订单量突破600人 |
技术研发 | 9家 | 专利联合申报27项 |
四、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实施“双师双进”工程:教师每年赴企业顶岗实训不少于40天,工程师进校授课时长占比达35%。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开展跨境师资培训项目,选派28名教师赴德国学习装配式建筑技术,带动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从28%提升至51%。
培养阶段 | 考核标准 | 达标率 |
---|---|---|
企业实践 | 独立完成项目模块 | 92% |
国际认证 | 获取IHK证书 | 76% |
教研转化 | 开发3门新课程 | 85% |
五、技能竞赛培育体系
构建“三级四阶”竞赛培养机制:通过校级选拔(年参与率91%)→市级强化(特训营42天)→省级冲刺(企业导师介入)→国家级攻坚(引入世赛标准)。近五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23项,其中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赛项实现四川省金牌零突破。
竞赛层级 | 获奖数量 | 奖金池(万元) | 成果转化 |
---|---|---|---|
国家级 | 8金15银 | 120 | 课程标准升级3次 |
省级 | 43金67银 | 85 | 实训设备更新2批 |
市级 | 92金134银 | 58 | 教材修订4版 |
六、国际化教育实践
牵头开发“一带一路”建筑人才培训标准,为老挝、缅甸等国培养技术骨干360余人。与中资企业共建海外实训基地4个,输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包,实现跨国教学资源交易额年均增长120%。其主导的“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职教标准输出”项目获教育部创新奖。
输出内容 | 覆盖国家 | 经济效益 |
---|---|---|
课程标准 | 8个东南亚国家 | 授权费320万 |
师资培训 | 12批次外籍教师 | 服务收入280万 |
认证考试 | 年考生超500人 | 创收150万 |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组建“建筑医院”技术服务中心,年承接老旧小区改造评估项目47个,完成农村危房鉴定2300栋。开发的“装配式农房建造技术”在川西高原推广,带动当地就业1200人。其团队编制的《四川省绿色建筑施工规程》成为行业基准文件。
服务类型 | 年均项目数 | 经济贡献 | 社会效益 |
---|---|---|---|
技术咨询 | 83项 | 直接收益450万 | 减少返工损失2.3亿 |
技术培训 | 41期 | 政府购买服务380万 | 覆盖4300人次 |
标准制定 | 7部省级规范 | 行业采纳创收80万 | 规范市场价值超10亿 |
八、教育研究成果转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研究》,形成“五共”运行机制(共生、共融、共治、共享、共荣)。其研发的“职业能力画像系统”被省教育厅采纳,应用于全省中职学校质量监测。出版《建筑类专业群建设实务》等专著,其中2部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
成果类型 | 数量 | 应用范围 | 行业认可 |
---|---|---|---|
课题研究 | 国家级3项 | 全国推广 | 获省部级奖2次 |
教材开发 | 主参编12本 | 发行量超50万册 | 入选规划教材4本 |
专利技术 | 授权19项 | 转化收益860万 | 解决行业痛点6个 |
通过对成都建筑职业中专校马全芝教育实践的多维度解析,可见其构建了“理念-实践-成果”闭环的职教改革体系。从微观的课程重构到宏观的国际合作,从个体的师资培养到行业的标准输出,其探索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都样本”。特别是在破解“产教合而不深”难题上,通过股权合作、知识产权共享等机制创新,真正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价值耦合。未来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其倡导的“智慧职教生态系统”或将引发新一轮职业教育形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