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校杨治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实践路径与创新成果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作为该校核心管理者之一,杨治在职教体系改革、产教融合推进及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较强的战略视野。其主导的“模块化课程重构”“校企双元育人”等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校在川陕革命老区的职教影响力,更通过定向培养、技能扶贫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从公开信息来看,杨治的探索兼具政策响应性与地方适应性,尤其在破解职教“普职分流后劲不足”难题上,通过构建“升学有径、就业有位”的双向通道,为县域职教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一、个人背景与教育理念
杨治的职业履历与通江县职教发展深度绑定。其早年从教经历涵盖学科教学、德育管理及校企合作等多领域,形成“技术赋能+底层关怀”的双重视角。在教育哲学层面,其主张“职教不应止于技能培训,需构建能力进阶体系”,强调通过课程分层设计实现“就业导向”与“升学需求”的平衡。例如,针对当地红色文旅产业需求,牵头开发“导游服务+非遗技艺”复合型课程模块,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适配度显著提升。
二、教学成果与改革实践
杨治推动的教学改革以“模块化+项目化”为主轴。通过拆解传统专业课程,重构为“基础技能包+行业应用包”组合,学生可按需选择学习路径。数据显示,该校近三年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从68%提升至92%,对口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其主导的“车间进课堂”项目更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学生在完成液压传动系统装配等任务中,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40%。
三、学校管理与资源整合
在管理层面,杨治推行“矩阵式”管理模式,打破教研组与专业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搭建“政-校-企”三方数据平台,实现招生就业信息、实训设备需求的动态匹配。例如,联合通江银耳产业协会开发食用菌栽培课程时,整合农业局技术资源与企业资金支持,形成“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坊实训”闭环,使该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
四、社会服务与脱贫攻坚
杨治主导的“技能扶贫”工程覆盖全县29个乡镇,通过“送教下乡+订单培养”模式,累计培训建档立卡户子女超1200人。其设计的“季节性用工对接”机制,在茶叶采摘、中药材加工等高峰期输送学生顶岗实习,既解决企业用工荒,又保障学生收入。2022年该校被认定为“川陕革命老区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与其构建的“培训-认证-输转”链条直接相关。
五、技能竞赛与学生培养
杨治将技能竞赛作为教学质量检验的重要抓手,建立“校赛-市赛-省赛”三级选拔机制。近五年该校在数控加工、新能源汽车检测等赛项中获省级奖项17项,其中杨治指导的学生团队在2021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一等奖。其推行的“赛后复盘+技术转化”模式,将竞赛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使参赛学生的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
六、教育创新与技术应用
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杨治率先引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开发数控编程、电气线路安装等虚拟实训课程,弥补实体设备不足的短板。其主导的“5G+远程实训”项目,通过与东部职校联动,实现优质师资跨域共享。2023年该校建成智慧校园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业轨迹,精准识别学习困难群体,干预成功率提升至82%。
七、区域职教联盟建设
杨治担任巴中市职教联盟副秘书长期间,推动建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促成通江职高与平昌、南江等校联合开发“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电商”专业群。其设计的“轮岗交流”计划,每年选派20名教师赴联盟校授课,带动区域内形成“优势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共投”的协作生态。
八、挑战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杨治面临的挑战仍不容忽视。其一,县域职教吸引力不足,优质生源持续流失;其二,企业深度参与意愿波动,部分合作协议流于形式;其三,教师队伍结构化矛盾突出,新技术领域师资缺口达35%。对此,其提出“职教高考”试点扩面、产业链“链长制”责任绑定、校企联合职称评审等解决方案,试图通过制度创新突破瓶颈。
对比维度 | 杨治(通江职高) | A地区职教带头人 | B地区职教带头人 |
---|---|---|---|
核心改革方向 | 课程模块化重组+校企双元育人 | 单一技能强化训练 | 升学考试应试辅导 |
产教融合深度 | 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0% | 仅提供实习岗位 | 偶尔开展讲座培训 |
区域经济适配度 | 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匹配度92% | 通用专业占比超60% | 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
年份 | 毕业生升学率 | 对口就业率 | 企业满意度 |
---|---|---|---|
2020 | 38% | 81% | 89% |
2021 | 46% | 83% | 91% |
2022 | 52% | 85% | 93% |
教学模式 | 理论课时占比 | 实践课时占比 | 企业导师参与频次 |
---|---|---|---|
传统分段式 | 60% | 40% | 学期末集中指导 |
项目贯穿式(杨治改革后) | 30% | 65% | 每周2次现场指导 |
完全学徒制 | 10% | 85% | 全日制跟岗 |
杨治的实践表明,县域职教突围需兼顾“向上贯通”与“向下扎根”。其通过课程重构实现升学就业双轨并行,借助产教融合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在巴山腹地探索出一条“小切口、深链接”的职教振兴路径。然而,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应对产业升级加速带来的挑战,仍需在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层面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