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金堂县技师学院是四川省内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了多维度育人体系。学院始建于20世纪中叶,历经多次整合与升级,现已形成“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专业设置紧密对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与京东方、通威太阳能等龙头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校园占地总面积超千亩,拥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形成了“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的办学特色。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四川化工技工学校,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技师学院,2018年入选教育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院校。办学定位聚焦“三个服务”——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现开设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电子商务等28个预备技师专业,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5个专业获评省级重点专业。
年份 | 重大事件 | 办学层次提升 |
---|---|---|
1952-1998 | 化工类技工教育为主 | 省部级重点中专 |
2009-2015 | 升格技师学院,新增装备制造类专业 |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
2016-至今 | 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群 |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了“基础平台+专业集群+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实施“1+X”证书制度。重点专业实行“双导师制”,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时比达1:1.2。与西门子、海尔等企业共建12个“厂中校”实训中心,开发《智能产线调试》《工业互联网应用》等特色教材。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23个。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校企合作企业 | 对口就业领域 |
---|---|---|---|
智能制造 | 数控编程与加工、工业机器人操作 | 京东方、TCL | 高端装备制造业 |
信息技术 | 网络安全管理、大数据分析 | 华为、阿里云 | 数字经济产业 |
现代服务 | 跨境电商运营、智慧物流管理 | 京东物流、顺丰 | 现代服务业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68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2人,副高级职称189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47%。实施“双百工程”引进计划,聘请企业技术骨干87人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50名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近三年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省级师德标兵称号3人。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理论教学型 | 320 | 47% | 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5人 |
实践指导型 | 210 | 31% | 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占比82% |
企业兼职型 | 150 | 22% |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2项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院建有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6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达2.3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配备ABB、发那科等品牌设备68台,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基地模拟真实道路场景。与德国博世共建的“工业4.0”创新实验室,集成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等前沿技术。近三年实训场所年均使用时长超30万小时。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构建“四阶递进”合作模式: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四年级就业跟踪。与通威太阳能共建“光伏产业学院”,实施“订单班”培养;与京东方合作开发“显示技术”微专业。企业累计投入设备价值超5000万元,设立奖学金覆盖率达30%。2022年校企联合攻关技术难题17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2%,对口就业率85%。建立职业发展追踪系统,数据显示:毕业三年内晋升管理层比例达28%,平均薪资增长曲线高于省内同类院校15%。2023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占比37%,本地就业留存率62%。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培育项目142个,其中“智造云仓”项目获“互联网+”省赛金奖。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承接援藏地区“1+X”证书培训项目,输出标准课程体系。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技工教育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库。疫情期间开发线上培训课程46门,被纳入“川渝人社”培训平台资源库。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速度滞后于产业变革、复合型师资短缺等挑战。未来将重点推进“三个转型”:从传统技工教育向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转型,从单一学历教育向终身技能培训转型,从区域性院校向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转型。规划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路径。
成都市金堂县技师学院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内涵建设,已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布局策略、“双师双能”师资培养机制、“实景化”实训体系建设等创新实践,为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了可借鉴样本。随着“技能中国”战略的推进,学院正朝着建设国际水准的职业技能教育机构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