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充师范学校红色17级(南师红17级)

南充师范学校红色17级(南师红17级)

南充师范学校红色17级是该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的特色育人项目。该班级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目标,通过课程重构、实践创新和资源整合,形成了“理论+实践+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融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张澜民主思想等本土红色资源,构建了涵盖思政课程、实践实训、志愿服务的多维教育框架。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地研学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通过“重走长征路”“红色宣讲团”等品牌活动,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统一。数据显示,该班级学生参与红色实践项目覆盖率达100%,相关课题获省级奖项比例较普通班级提升40%,形成可推广的红色教育范式。

南	充师范学校红色17级

一、历史背景与定位分析

南充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北基础教育人才摇篮,自1937年建校以来始终承载着“教育报国”使命。红色17级的设立源于2017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指导意见,结合南充市“红色文化名城”建设需求,旨在探索基础教育阶段红色育人路径。该班级定位为“红色文化传承实验班”,面向川陕革命老区招收具有突出社会责任感的学生,通过五年一体化培养,塑造“政治坚定、技能过硬、情怀深厚”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项目红色17级普通师范班其他红色实验班
培养周期5年(含1年实践)3年4-5年
红色课程占比35%5%25%
实践学分要求40学分20学分30学分

二、课程体系构建逻辑

课程采用“基础+模块+拓展”结构,设置红色理论必修课(如《川陕苏区史》《红岩精神解读》)、实践技能课(红色讲解员实训)和文化素养选修课(红色文艺创作)。核心课程包括“三红”体系:红色基因课程群(理论)、红色足迹课程群(实践)、红色先锋课程群(服务)。考核方式引入“红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参与“五个一”活动(一次调研、一场宣讲、一篇心得、一本笔记、一项服务)的成效。

课程类型红色17级对照班级
理论课程12门(含4门校本课程)8门(国标课程)
实践课程罗瑞卿纪念馆实训、川陕边界考察等教育实习、常规见习
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占60%终结性考试占80%

三、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实行“双导师制”,每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学科专家)和实践导师(红色场馆负责人)。教师团队中,具有红色文化研究背景的教授占比45%,聘请革命后代、党史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建立“青蓝工程”培养机制,青年教师需完成200小时红色教育专项培训,并通过“讲、访、研”三位一体考核。数据显示,该班级师生共同完成红色课题23项,发表相关论文47篇,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指标红色17级师资全校平均
高级职称占比68%42%
红色教育经历教师100%15%
双师型教师比例92%37%

四、实践活动创新模式

构建“三线并行”实践体系:红色研学线(朱德故居、张澜故居年度考察)、服务践行线(“红苗计划”支教)、文化传播线(“云上红馆”数字展馆建设)。创新“任务驱动式”实践流程:学生分组领取“红色任务卡”,完成遗址测绘、口述史采集、文创设计等任务,通过“成果展示会+专家点评”检验成效。统计显示,该班级累计开展红色实践活动132次,形成调研报告87份,设计红色文创产品39件。

五、文化传承成效评估

通过“三维测评”检验传承效果:认知维度(红色知识测试平均分92.7)、情感维度(红色教育满意度98.3%)、行为维度(志愿服务参与率100%)。建立“红色文化传播力”评价模型,从讲解能力、活动组织、创新传播三个层面设置12项指标。典型成果包括开发《川北红色故事集》校本教材,创建“红岩”话剧社,在抖音平台推出“每日红色故事”专栏,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

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形成“四位一体”协同体系:校地合作(与8个红色场馆共建实践基地)、校馆联动(罗瑞卿纪念馆提供专属讲解岗位)、校会协作(联合共青团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家校共育(家长参与红色教育课程开发)。创新“红色资源包”共享机制,将南充及周边13处革命遗址的图文、影像资料数字化,建成可交互的“红色基因库”。年度数据显示,校地联合开展活动27次,家长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89%。

七、发展瓶颈与改进方向

当前存在三大挑战:资源整合难度大(跨区域协调红色场馆需耗费大量精力)、评价标准待完善(实践成果量化指标不足)、持续发展压力(专项经费依赖政府项目)。建议构建“红色教育联盟”,联合川陕渝地区学校开发标准化课程;建立“实践学分银行”,实现活动成果跨校认证;探索“红色文创孵化器”,通过校企合作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调查表明,83%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现代传播技术培训,76%建议增加跨区域交流机会。

八、示范价值与推广前景

该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五个一”经验:一套红色课程体系、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套评价标准、一批典型案例。其价值体现在:本土化(深度融合川东北红色资源)、系统化(覆盖培养全周期)、现代化(运用数字技术传播)。目前已在南充市7所中小学推广,帮助建立“红领巾讲解团”等社团组织。未来可通过“红色教育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运用VR技术开发虚拟展馆,构建更广泛的红色育人共同体。

南充师范学校红色17级通过八年探索,成功将红色教育从“活动点缀”转化为“系统工程”,为基层师范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实践样本。其经验表明,红色文化传承需要课程化设计、实践化推进、协同化实施,唯有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才能让革命传统焕发时代光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