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芙蓉矿务技工学校作为西南地区煤炭类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78年建校以来始终扎根于能源行业人才培养。学校依托芙蓉集团矿业背景,构建了以矿山机械、电气设备、通风安全为核心的特色专业体系,形成"校矿一体、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经过四十余年发展,现已成为集学历教育、技能鉴定、安全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累计为煤炭行业输送技术人才超2.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现拥有省级重点专业4个,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其"订单式培养"模式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列为典型案例,在川南地区能源类技工院校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芙蓉矿务局技工培训班,1985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技工学校。2002年改制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现有在校学生规模3200人,开设16个专业方向,其中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等5个专业被列为行业特色专业。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78-1998 | 矿区定向培养阶段 | 建立"招工-培训-上岗"一体化机制 |
1999-2010 | 规模化扩建时期 | 在校生突破2000人,增设非煤专业 |
2011-至今 | 转型升级阶段 | 建设智慧矿山实训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
二、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3+3"专业集群,即3个煤炭主体专业(矿山机电、矿井通风、钻探技术)和3个配套专业(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工程机械)。核心课程实行"理论+实操+认证"三维培养模式,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开发《智能矿山设备维护》等8门特色教材。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主干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矿山技术类 | 矿山机电 | 液压传动、采掘机械、矿山供电 | 特种作业操作证 |
安全技术类 | 矿井通风 | 通风除尘、瓦斯检测、应急救援 | 安全资格证 |
智能装备类 | 矿山机器人 | PLC编程、传感器应用、远程操控 | 工业机器人操作证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1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5%。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建立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轮岗机制。近五年选派42名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参加职业教育研修,引进煤矿首席技师8人担任产业教授。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理论教学团队 | 86 | 59% | 开发省级精品课程7门 |
实训指导团队 | 42 | 29% | 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2人次 |
企业兼职教师 | 18 | 12% |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 |
四、教学设施配置
学校建有总面积2.3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包含智能化矿山模拟系统、高压供电实训室等18个专项实训场所。重点打造"三真"实训环境:真实设备操作、真实生产流程、真实岗位标准。与郑煤机、三一重工等企业共建价值3200万元的教学设备。
设施类型 | 数量 | 技术水平 | 应用场景 |
---|---|---|---|
矿山仿真系统 | 3套 | VR/AR技术融合 | 井下作业虚拟训练 |
液压实训平台 | 12组 | 全数字控制 | 综采设备维护实训 |
通风检测实验室 | 2间 | 物联网监测 | 瓦斯浓度智能分析 |
五、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与川煤集团、中铁隧道局等企业建立"四共"合作机制:共定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组教学团队、共评培养质量。近三年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682人,企业订单班覆盖率达75%,校企联合研发"薄煤层开采工艺优化"等技术课题12项。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技能+学历+证书"三维发展通道,年均组织职业技能鉴定2000人次,获证率92%。建立"专升本"直通车,与四川理工学院等高校联合举办矿山机电专科班。毕业生呈现"两极"分布:85%进入能源行业生产岗位,10%自主创业开办矿山服务公司,5%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煤矿安全技术培训4000人次,承接贵州省、云南省等地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开发"矿山应急救援""职业健康防护"等线上课程,学习平台注册学员超1.2万人。牵头组建川南矿山装备职教联盟,吸纳62家成员单位。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新能源转型压力,学校正推进"三个转型":专业结构向智能矿山方向调整,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服务面向向区域经济延伸。投资1.2亿元建设智能采矿实训中心,开发新能源材料、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专业,与宁德时代等企业探索储能技术人才培养。
经过四十余年的行业深耕,宜宾芙蓉矿务技工学校已形成鲜明的能源特色教育生态。其"校矿协同、育训结合"的办学经验为资源型城市职教发展提供重要参考。随着碳中和战略推进,学校正通过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积极应对行业变革,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培育新动能。未来需进一步拓展非煤专业比重,加强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