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秉承"立德树人、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依托丹江口库区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近年来,汉江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鄂西北及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校史见证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变迁,展现了地方高校在时代浪潮中的转型与成长。
汉江师范学院学校简介
汉江师范学院是湖北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北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学校以教师教育为根基,逐步发展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本科专业40余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及体育场馆。图书馆藏书量达百万册,电子资源丰富,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保障。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万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40%。
办学特色与定位- 师范性:坚持教师教育传统优势,构建了"U-G-S"(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模式,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优秀师资。
- 地方性:聚焦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了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特色专业。
- 应用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
校史概述
初创时期(1954-1977年) 汉江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4年成立的郧阳师范学校,初期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1958年,学校更名为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承担初中教师培养任务。1961年因政策调整停办,1975年恢复办学并更名为郧阳地区师范学校。这一阶段,学校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为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填补了师资缺口,奠定了"扎根山区、服务基层"的办学传统。
转型发展阶段(1978-2015年) 1978年,学校升格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专科层次教育。1993年随郧阳地区撤销,更名为十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后,学校先后合并十堰教育学院、丹江口师范学校等机构,教育资源得到整合。2005年起,学校启动升本筹备工作,逐步完善学科体系,扩大办学规模。至2015年,已形成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等师范专业及计算机、艺术设计等非师范专业的综合性专科院校格局。
本科教育新时代(2016年至今) 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定名汉江师范学院。升本后,学校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2016-2020年:夯实本科基础,完成师范类专业认证;
- 2021-2025年:强化特色学科,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
- 2026-2035年:建成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近年来,学校新增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等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成3个省级教学团队,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11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以师范类专业为主体、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布局:-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等专业,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建有省级教师教育实训中心;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强化"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培养;
- 艺术学院: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依托武当文化开展特色教学。
2020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5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教师教育研究、地域文化保护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
---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武当学者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名,培育省级教学名师5人。专任教师中具博士、硕士学位的占比达75%,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30%。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三维体系,推行"一课双师"(高校教师与行业导师联合授课)模式。建有省级以上实践基地50余个,包括与东风汽车公司共建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师范生培养:实施"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基本功训练,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超95%。
- 创新创业教育: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
校园文化与服务地方
学校打造了"武当文化讲坛""汉水文学社"等品牌活动,将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连续10年开展"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暑期实践,获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在服务地方方面,学校与十堰市政府共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承担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年均2000人次;开发的"武当武术校本课程"被纳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