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万源中职有几所(万源中职数量)

万源中职有几所(万源中职数量)

万源市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教育体系承载着区域产业升级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据公开信息显示,万源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分别为万源市职业高级中学和万源市技工学校。两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及服务面向上形成差异化布局,共同构建起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网络。

万	源中职有几所

从历史沿革看,万源职高始建于1984年,历经多次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与省级重点技校评估,已形成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为特色的教学体系;市技工学校则依托原劳动部门培训资源,侧重于建筑、服务业等技能型人才培养。两校累计培养毕业生超3万人次,本地就业率保持在75%以上,为县域经济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

当前办学格局呈现"一主一辅"特征:万源职高作为综合性中职学校,开设12个专业大类,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0%;市技工学校则聚焦"短平快"技能培训,年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超2000人次。这种分层分类的办学模式,既避免了资源重复投入,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学校名称创办时间主管部门核心专业在校生规模
万源市职业高级中学1984年万源市教育局现代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电子商务2800人
万源市技工学校1998年万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筑工程、汽车维修、烹饪工艺1500人

办学基础条件对比分析

硬件设施方面,万源职高占地120亩,拥有价值2000万元的实训设备,建有标准化实训车间8个;市技工学校虽仅占地60亩,但配备建筑VR模拟系统、智能汽修诊断平台等特色设备。两校生均教学资源差距显著:职高生均图书量达35册,而技工学校仅为18册,反映出综合性学校在资源积累上的优势。

对比维度万源职高市技工学校
校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2.1万平方米
实训工位总数1800个950个
双师型教师占比62%48%

专业结构与产业适配度

专业设置层面,万源职高构建"农业+工业+信息技术"三位一体专业群,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与本地3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市技工学校则重点打造"建筑+服务"专业矩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参与市重点项目建设比例达85%。值得注意的是,两校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新兴领域存在专业重叠,但教学侧重方向不同:职高注重直播电商运营,技工学校侧重民宿管理实务。

专业类别万源职高市技工学校
第一产业相关专业3个(含省级特色专业2个)1个
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5个(含数控技术应用)3个(含工业机器人维护)
现代服务业专业4个(含航空服务)6个(含老年护理)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在产教融合方面,万源职高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巴山雀舌茶业共建茶文化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无缝对接;市技工学校创新"技能外包"培养机制,承接市政工程检测等技术服务项目32个,年产值突破800万元。两校均开展"1+X"证书试点,但取证率差异明显:职高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92%,高于技工学校的78%。

升学就业质量比较

升学通道建设上,万源职高本科对口升学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8%左右,主要升入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高校;市技工学校单招录取率虽达65%,但升学层次集中在专科。就业质量方面,职高毕业生进入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为41%,平均起薪3800元;技工学校学生自主创业率达12%,在本地餐饮、装修行业形成品牌效应。

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社区教育方面,万源职高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次,开发《秦巴山区特色种植技术》等校本教材;市技工学校承担"雨露计划"培训任务,近三年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技能培训1327人。在技术扶贫领域,两校联合开展"巴山工匠"培育工程,帮助38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制约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智能制造等领域双师型教师缺口达40%;二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数控机床等高端设备服役年限超10年;三是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本地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低于20%。建议通过建立跨校师资共享机制、争取中央财政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组建区域职教联盟等方式实现突破。

未来发展战略定位

按照《万源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将形成"一核引领、多极支撑"的职教新格局。万源职高拟创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重点建设康养护理、智能装备两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市技工学校将转型为"技能大师工作室"集聚基地,打造秦巴山区特色建筑技艺传承中心。两校计划通过学分互认、课程互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预计每年可减少重复投资300万元以上。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