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竹天府学院(绵竹天府学府)

绵竹天府学院(绵竹天府学府)

绵竹天府学院(原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学校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依托行业优势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产教融合与实践教学。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应用型高校,其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形成特色,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然而,相较于同类院校,其在科研投入、国际化进程及师资结构优化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绵	竹天府学院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校现有12个二级学院,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6大学科门类,开设48个本科专业。重点建设智能建造、新能源材料等新兴工科专业,同时保留土木工程、机械设计等传统优势专业。

学科类别代表专业省级一流专业数量就业率
工学智能建造、新能源汽车工程897.2%
管理学工程造价、物流管理395.5%
教育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193.8%

通过对比可见,工科类专业在资源投入与就业表现上显著优于其他学科,但人文社科类专业建设仍需加强。

二、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截至2023年,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2%,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41%。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累计引进企业技术骨干67人。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分布企业实践经历教师
正高12%、副高29%博士18%、硕士64%35岁以下45%156人
同类院校A正高18%、副高35%博士25%、硕士58%35岁以下38%89人
同类院校B正高15%、副高31%博士22%、硕士60%35岁以下42%122人

数据显示,学校在青年教师储备和企业实践师资方面具有优势,但高级职称比例和博士学历占比仍需提升。

三、教学资源配置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BIM技术等12个校内实训中心,与京东方、中铁二局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56个。图书馆纸质藏书180万册,电子数据库28个。

资源类型本校数据生均指标行业标准
实训设备总值3.2亿元1.8万元/生1.5万元/生
校企共建基地56个0.32个/专业0.25个/专业
电子资源访问量120万次/年65次/生50次/生

教学资源投入超过本科合格标准,但在高端科研设备配置和数字资源利用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四、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73项。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累计孵化项目87个,其中3个项目获得天使投资。

  • 建立职业发展"五个一"工程:一次职业测评、一份成长档案、一场专场招聘、一组技能培训、一项认证考试
  •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拔20%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
  • 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境外交流,年均派出120余人次

对比显示,学校在竞赛成果转化和创业扶持力度上优于区域平均水平,但国际化培养规模仍需扩大。

五、产学研合作机制

与华为、西门子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5个,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12个。近三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年均增长23%,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突破千万元。

合作维度典型案例年度效益
课程共建与京东方开发《显示技术实务》节约设备采购费300万元
师资共享中铁二局派遣12名工程师授课双师比例提升8%
科研转化桥梁监测系统专利转让到账金额280万元

产教融合深度显著,但合作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在新兴领域拓展不足。

六、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实施教学质量"四查三评"制度,建立覆盖教学全过程的督导体系。近三届毕业生对教学满意度平均达91.3%。

  •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专业评估
  • 每学期发布教学质量白皮书
  •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
  • 推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化(年均400余节次)

质量监控机制完善,但在数据分析应用和持续改进方面需加强信息化手段。

七、社会服务贡献度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为地方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7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金额年均增长15%。

服务类型服务对象年度成果
技术攻关装备制造企业降低成本1200万元
人才培训职业院校教师培训4300人次
政策咨询地方政府部门完成5项产业规划

区域服务能力突出,但服务辐射范围主要集中于省内,跨省域影响力有限。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当前面临应用型高校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专业适配压力、科研反哺教学效能不足等挑战。学校提出"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水平应用型高校,2030年实现硕士学位授予权突破,2035年进入全国民办高校前列。

重点推进三大工程: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新工科专业集群优化、双师型教师国际研修计划。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效能,构建"课程-竞赛-项目"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绵竹天府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已形成鲜明特色,其产教融合深度和区域服务成效尤为突出。未来需在学科交叉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深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