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安市天全县职业高中(以下简称“天全职高”)是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3年,2018年迁入现校区。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开设现代农业、旅游服务、机械制造等特色专业,形成“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逐步成为川西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截至2023年,在校学生规模达1800余人,教职工总数12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0%。硬件设施方面,建有现代农业实训基地、机械加工车间、酒店服务实训中心等12类实训场所,并与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然而,受限于区域经济水平和生源质量,天全职高在专业竞争力、师资结构、就业层次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例如,其核心专业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实训设备更新率偏低;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深度不足,导致部分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此外,学生升学渠道集中于省内高职院校,省外优质高校录取率不足5%。这些问题制约了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步伐。
一、学校基础概况
指标 | 天全职高 | 四川县级职高平均水平 |
---|---|---|
建校时间 | 1983年 | 1995年(均值) |
校区面积 | 82亩 | 65亩 |
在校生规模 | 1820人 | 1350人 |
专业总数 | 12个 | 9个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天全“生态农业县”定位,重点建设三大专业群:
- 现代农业技术:涵盖茶叶种植、畜禽养殖等方向,与本地茶企合作开发实训课程。
- 旅游服务与管理:对接川西旅游圈,开设民宿运营、导游实务等特色课程。
- 机械加工技术:联合成都模具企业,引入数控编程实训模块。
课程体系采用“2.5+0.5”模式,即2.5年校内学习+0.5年顶岗实习。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约为4:6,实践课程中企业真实项目占比达30%。
三、师资力量分析
类别 | 天全职高 | 全省中职均值 |
---|---|---|
专任教师总数 | 98人 | 120人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18% | 25%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22% | 30% |
双师型教师占比 | 62% | 55% |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现“哑铃型”,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5%,50岁以上教师占30%,骨干教师断层问题突出。近三年教师流失率达8%,主要流向成都周边民办院校。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项目 | 天全职高 | 同类院校A | 同类院校B |
---|---|---|---|
实训室总数 | 24间 | 32间 | 28间 |
设备总值(万元) | 1800 | 2500 | 2200 |
生均设备值(元) | 9800 | 13000 | 11500 |
校外实训基地 | 16个 | 25个 | 20个 |
现代农业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配备智能灌溉系统、无土栽培实验室;机械加工车间引入价值300万元的数控机床,但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训设备更新滞后5年以上。
五、学生发展路径
2023年毕业生去向分布:
- 直接就业:58%(其中本地就业占72%)
- 高职单招升学:37%(省内院校录取率98%)
- 参军/创业:5%
升学学生中,65%选择农业、旅游类对口专业,但转入信息技术类专业比例逐年提升。就业学生平均起薪2800元/月,较全省中职均值低15%。
六、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与4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形式包括:
- 订单培养:与蜀茶集团等企业开设“茶艺与营销”定制班,年培养80人。
- 工学交替:机械专业学生每学期赴成都模具厂实操2个月。
- 师资共享:聘请12名企业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覆盖汽修、电商等专业。
但合作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75%,提供岗位多为重复性劳动,核心技术岗位实习机会不足。
七、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3000人次,重点包括: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800人,覆盖茶叶种植、电商营销等内容。
- 旅游从业人员轮训:与文旅局合作,年培训导游、民宿管家400人。
- 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开设汽修、烹饪等短期课程,年培训150人。
横向对比显示,其社会培训规模居川西地区县级职高前三,但高端培训项目(如智能制造、大数据)占比不足10%。
八、发展瓶颈与建议
当前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 经费短缺:生均拨款标准低于全省均值20%,设备更新依赖上级专项。
- 区位劣势:距离中心城市远,优质师资和企业资源导入困难。
- 专业同质化:与周边职高在旅游、机械等专业上重复率高。
建议路径:
- 争取“东西部协作”项目,引入东部职教资源。
- 打造“生态农业+”特色专业链,强化与川农大等高校的合作。
-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提升双师素质。
天全职高作为县域职教标杆,在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就业方面成效显著,但需突破资源瓶颈、优化专业布局,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未来可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探索跨区域职教联合体新模式,为西部县域职教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