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四川美术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川美校训详解)

关于四川美术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内涵、源流与时代回响的综合评述四川美术学院的校训“志于道,游于艺”,是一个深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同时又与时代精神、艺术教育本质紧密相连的经典表述。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套完整、动态且富有生命力的价值体系与行动指南。这七个字,源自中国古代典籍《论语》,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被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创造性地转化为其办学理念与育人精神的核心表达,精准地概括了艺术探索者所应秉持的理想追求与实践态度。详细阐述这一校训,远不止于字面释义,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哲学基础、历史语境以及在川美特定历史发展轨迹中的具体实践与生动体现。“志于道”,确立了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终极指向——对真理、规律、人文精神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为艺术活动赋予了超越技巧层面的深刻意义与社会价值。“游于艺”,则描绘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的实践路径——一种在技艺磨练与形式探索中达到的自由、愉悦且充满创造性的状态,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艺术本体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理想”与“实践”、“精神”与“技艺”、“约束”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在川美八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这一校训精神具体外化为其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学术氛围、创作成果以及一代代川美人身上所展现出的艺术品格。从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激情描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锐意创新,直至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志于道,游于艺”的精神内核始终是川美砥砺前行、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它激励着师生不仅精进艺能,更关注现实、关怀民生、引领审美,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因此,对川美校训的深入解读,实质上是对这所重要艺术学府精神谱系的梳理,也是对当代中国艺术教育核心价值的一种探寻。四川美术学院的校训:志于道,游于艺
一、 校训的文本溯源与哲学内涵
四川美术学院所确立的校训“志于道,游于艺”,直接典出于儒家经典《论语·述而》篇中的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短短的十二个字,被后世认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格修养与成才路径。川美撷取其中首尾两句,凝练成校训,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尊崇与继承,也凸显了艺术院校特有的侧重。


1.“志于道”的深层意蕴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极其核心且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宇宙万物的本源、运行规律与终极真理(天道),也可以指人类社会应遵循的准则、规范与理想境界(人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道”更多地指向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道德境界。所谓“志于道”,即意味着要将追求和践行这种“道”作为人生的远大志向和终极目标。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定向与升华,要求个体超越一己私利,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对更高层次真理和价值的探索之中。

对于四川美术学院这样一所艺术高等学府而言,“志于道”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

  • 追求艺术真理与规律: 艺术并非仅仅是感性的宣泄或形式的游戏,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规律。“志于道”要求艺术学习者与研究者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深入探究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美学原理、创作规律,理解不同艺术流派、风格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逻辑,从而使其艺术实践建立在坚实的学理基础之上。
  • 坚守人文精神与社会关怀: 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人、关怀人、启迪人。“志于道”激励川美师生将艺术创作与深厚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体察人民情感,用艺术作品反映时代风貌,批判社会弊病,弘扬真善美,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使得艺术创作超越了单纯的审美愉悦,具备了介入社会、推动进步的力量。
  • 秉持崇高的艺术理想与职业操守: 它要求艺术家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不媚俗、不浮躁,保持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之心。
    于此同时呢,它也包含了对学术诚信、创作伦理、知识产权尊重等职业操守的强调,引导师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

因此,“志于道”为川美的艺术教育树立了精神的航标,确保了艺术探索的方向性与崇高性。


2.“游于艺”的精妙境界

“游于艺”中的“艺”,在孔子时代主要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知识分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游”字,是理解此句的关键所在。它并非指漫无目的的嬉戏,而是形容一种熟练驾驭、自由出入、乐在其中的状态,类似于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在熟练掌握规则基础之上获得的自由与创造性的境界。

在四川美术学院的语境下,“游于艺”具有以下几层核心含义:

  • 精湛技艺的锤炼与掌握: “艺”首先指代美术领域内的各种专业技能,如造型、色彩、构图、材料、新媒体技术等。“游”的前提是长期、刻苦、系统的技术训练,达到心手相应、技艺纯熟的境地。没有扎实的“技”,便谈不上高妙的“艺”,更无法进入“游”的自由王国。
  • 创作过程中的自由与愉悦: 当技艺臻于化境,创作者便能摆脱技术的束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挥洒自如的创作状态。这种“游”是一种高度的精神享受和创造性的迸发,是想象力与表现力得到极大解放的体现。它鼓励艺术创作中的探索性、实验性与个性表达。
  • 跨领域融合与贯通: 现代的“艺”早已超越传统美术范畴,扩展到设计、建筑、影视、数字艺术等多个领域。“游于艺”也暗示了一种在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自由穿梭、融会贯通的能力,倡导跨界思维与综合创新,这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 对艺术本体的尊重与探索: 它强调艺术自身的形式美感和语言魅力,鼓励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追求艺术的纯粹性与独立性。

“游于艺” thus 描绘了艺术实践的理想状态,强调了动手能力、实践精神以及在约束中寻求自由的辩证法,是艺术教育实现其目标的具体路径。


3.“志”与“游”的辩证统一

“志于道”与“游于艺”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志于道”是方向和灵魂,为“游于艺”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防止艺术探索陷入技术主义或形式主义的空洞;而“游于艺”是基础和载体,是实现“志于道”的具体手段和必经之路,缺乏高超的技艺和自由的创作状态,再崇高的“道”也无法通过艺术得以有效传达。这种关系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契合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基本规律。川美校训将二者并置,深刻揭示了艺术教育中精神追求与实践磨练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核心要义。


二、 校训在川美历史演进中的生动实践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学校发展历程的互动与融合。四川美术学院自1940年建校(其前身包括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等)以来,历经抗战烽火、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志于道,游于艺”的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并在不同阶段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1.奠基与求索时期(建校至改革开放前):在时代洪流中彰显“道”之担当

川美的早期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抗战背景下,学校的艺术教育天然地承载了救亡图存的使命。师生们用画笔、刻刀作武器,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品。这一时期,“志于道”突出表现为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之“大道”的追求,艺术服务于现实的革命斗争。
于此同时呢,以沈福文、李有行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对艺术本体的深入研究与技艺传承(“游于艺”),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川美师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用艺术描绘新生活、歌颂新社会,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印记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雕塑《收租院》等,体现了艺术与社会主旋律的同频共振。


2.崛起与辉煌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于艺术本体中深化“游”之探索

改革开放为中国艺术带来了思想解放的春风。川美抓住历史机遇,引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潮流——乡土绘画和“伤痕美术”的兴起。以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程丛林等为代表的77、78级学生,将艺术的视角投向真实的乡土中国和个体的历史记忆,他们的创作既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志于道”的延续与深化),又在艺术语言上大胆突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展现了高超的写实技巧与独特的个人风格(“游于艺”的卓越体现)。油画《父亲》便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这一阶段,川美的“游于艺”在回归艺术本体、探索形式语言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对人性、对历史、对社会进行深刻反思的“志于道”的体现。


3.多元与拓展时期(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道”与“艺”的新融合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艺术生态发生巨变。川美在保持其现实主义传统和创作活力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科边界,拥抱新媒体、实验艺术、公共艺术、设计学等新领域。校训精神也随之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

  • “道”的拓展: 从对单一社会议题的关注,扩展到对生态环保、科技伦理、文化多样性、都市化进程等全球性问题的思考;从强调集体叙事的“大道”,到同样重视个体生命体验、身份认同、内心世界的“微光”。构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新时代“志于道”的重要维度。
  • “游”的升级: “艺”的范畴极大丰富,数字技术、交互设计、跨媒介创作成为新的“游艺”场域。学校鼓励实验性、前瞻性的艺术探索,重庆大学城虎溪校区独特的校园环境(如罗中立美术馆外墙的彩瓷镶嵌)本身就是“游于艺”精神的物化体现,展现了艺术与生活、与环境的创造性融合。学校推动产学研结合,使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在这一时期,川美成功举办的“四川美术学院年展”等活动,以及其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文创产业开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都证明了“志于道,游于艺”在校训指引下,能够持续焕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适应能力。


三、 校训对当代艺术教育与个人成长的启示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艺术形态日新月异的时代,四川美术学院的校训“志于道,游于艺”对于艺术教育机构和个体艺术学习者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1.对艺术教育模式的指引

  • 避免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 单纯强调技能培训而忽视思想底蕴和人文素养培育的教育是片面的。校训提醒我们,艺术教育必须坚持“道”的引领,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培养有思想深度、有文化担当的艺术人才。
  • 鼓励探索性与个性化教学: “游于艺”要求教育环境应是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其内在创作热情,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允许试错和探索,帮助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 强化学科交叉与综合素质培养: 现代艺术创作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校训内在的开放性促使艺术教育打破专业壁垒,加强与人文、科技、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对艺术学习者个人成长的启迪

  • 树立高远艺术理想,避免迷失方向: 在商业浪潮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年轻艺术工作者容易陷入迷茫。牢记“志于道”,有助于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艺术为何而作,坚守艺术的精神高地,追求有意义的创作。
  • 耐得住寂寞,潜心锤炼技艺: “游于艺”的境界非一日之功可达。它告诫学习者必须沉下心来,进行长期、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对技术和材料抱有极大的耐心和钻研精神,这是通往艺术自由的必经之路。
  • 保持好奇心与创造力,享受创作过程: “游”的心态有助于缓解创作焦虑,将艺术实践视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旅程。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勇于尝试新媒介、新观念,在创作中体验心流状态,是实现可持续艺术生命的关键。
  • 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校训引导艺术学习者将个人才华与时代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去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美化生活,从而实现个人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四川美术学院的校训“志于道,游于艺”,是一个底蕴深厚、意蕴丰富、历久弥新的精神符号。它既是对中华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也是对艺术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川美八十余年办学精神的高度凝练。这七个字,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指引着一代代川美人在艺术的道路上,既要仰望星空的崇高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锤炼技艺,最终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境界。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这一校训将继续作为川美乃至中国艺术教育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后来者在广阔的艺海之中,扬帆远航,不断攀登艺术高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44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98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