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竹职中新校区(绵竹职中新校)

绵竹职中新校区(绵竹职中新校)

绵竹职业中专学校新校区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与运营深刻体现了地方产业升级与教育现代化的双重需求。新校区位于绵竹市城东新区核心地段,占地总面积达210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5亿元,是集教学、实训、研发、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项目于202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现已开设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旅游等8大专业群,在校生规模突破5000人,成为川内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性项目。

绵	竹职中新校区

从功能布局来看,新校区采用“一心两轴多组团”规划理念,建设有现代化实训中心、产学研孵化基地、数字图书馆等核心设施,其中实训设备总值超1.2亿元,覆盖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应用等46个前沿技术领域。师资队伍方面,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现拥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企业兼职导师比例达1:5,形成“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校区创新构建“厂中校”“校中厂”融合机制,与京东方、通威新能源等12家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匹配度达92%,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75%。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新校区率先建成5G+智慧校园系统,部署物联网设备800余个,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课程32门,构建起“教学-实训-评价”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社会服务层面,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承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0余项,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一、区位优势与交通配套

新校区选址于成德绵经济走廊节点位置,距绵竹市中心直线距离8公里,紧邻德阿公路与成绵复线高速公路交汇处。通过对比可见,新址较老校区在空间拓展性和产业联动性方面显著提升:

指标老校区(市区)新校区(城东新区)
占地面积80亩210亩
周边1公里企业数量3家15家
通勤半径覆盖人口5万28万
校企协作响应时间40分钟15分钟

交通网络方面,校区半径3公里内设有高铁绵竹南站、德天铁路货运站及城市公交总站,形成“公铁联运+快速路网”立体交通体系。对比川内同类院校,其物流运输成本降低约25%,企业师傅到校授课频次提升3倍。

二、专业集群与产业适配度

新校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数字商贸”三大专业集群,下设18个专业化方向。通过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直播电商运营等6个新兴专业,淘汰传统低效专业3个。以下为专业结构对比:

专业类别2019年占比2023年占比区域产业需求缺口
先进制造业45%58%技能人才缺口1.2万人
现代服务业30%28%数字化人才缺口3500人
现代农业15%14%新型职业农民缺口2000人

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通过引入西门子工业软件、博世力士乐液压系统等国际标准设备,实训项目与本地装备制造企业需求匹配度达91%,毕业生平均起薪较传统专业高23%。

三、实训体系建设

新校区构建“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创新研发”三级实训体系,建有跨企业培训中心3个、大师工作室5间。核心设备包含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等价值超千万的先进设施。以下为实训资源对比:

类型老校区配置新校区配置行业领先标准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2台18台工业现场标配≥10台
虚拟仿真软件6套24套国家级实训基地≥20套
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年均3个年均15个深度合作企业年提供≥10个

特别在农业实训领域,建成智慧农业大棚4000㎡,配备无土栽培系统、农业物联网监控平台,实现从种子筛选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实训,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四、师资结构优化

通过“人才引进+企业特聘+国际交流”三维路径,新校区师资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现有专任教师216人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占比达65%,硕士以上学历提升至42%。具体变化如下:

维度2018年数据2023年数据省级示范校标准
高级职称比例22%38%≥35%
双师型教师35%72%≥60%
企业兼职教师库80人320人生师比≤15:1

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五年累计赴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2023年教师参与技术攻关项目达4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件,反哺教学内容更新案例214个。

五、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新校区首创“四共八通”产教融合模式:共建专业、共组团队、共用资源、共育人才;师资互通、课程互通、标准互通、文化互通。与京东方共建的“未来工厂”实训中心,实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空间一体化,每年为企业输送技术骨干200余人。

在运行机制上,建立“双理事长”制度,学校与企业高层共同决策专业建设;推行“订单班”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季度性优化培养方案。2023年数据显示,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比例达78%,较传统模式提升45个百分点。

六、智慧校园建设成效

新校区投入3800万元打造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包含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AI学情预警系统等核心模块。通过对比可见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提升:

应用场景传统模式智慧校园模式效能提升
学业评价人工批改AI智能评分+过程性评价效率提升80%
实训管理纸质台账物联网实时监测+区块链存证数据准确率达99.7%
就业服务线下招聘会精准画像推送+VR云面试岗位匹配度提升65%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通过5G全息投影技术实现远程实景教学,保障了98%的实训课程不间断,相关经验被纳入《四川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白皮书》。

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新校区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累计培养种植养殖大户870人,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长320%。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溢出效应:

  • 为17家中小微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方案,降低生产成本平均18%
  • 参与制定《绵竹年画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标准》等3项地方标准
  • 承接市总工会“工匠讲堂”项目,培训企业职工4300人次

在乡村振兴方面,组建“电商+物流”服务队,帮助本地农产品开通社区团购渠道,2023年实现助农销售额2100万元,较旧校区提升近10倍。

八、可持续发展规划

根据《绵竹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校区将启动二期工程,重点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天府旅游康养实训基地”。预计到2025年,在校学生规模突破8000人,年社会培训量达2万人次,力争进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百强行列。

在绿色发展方面,规划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屋顶、雨水回收系统,目标实现校园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45%。同时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学生科技项目转化,已培育出智能农机、文创IP等6个创业团队。

绵竹职中新校区的建设运营,不仅重构了区域职业教育的空间格局,更通过深层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从基础设施跃升到智慧教育生态构建,从单一学历教育到多元社会服务拓展,其发展路径为县域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绵竹样本”。随着二期工程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落地,这所职教新航母有望在新时代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的浪潮中续写新篇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