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竹石子职业中学是一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的职业教育机构,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特色,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为主的专业体系,同时注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近年来,该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立足本土、服务产业、双向赋能”的办学特色。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建有多个实训基地和标准化教室,师资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主,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学校也面临着专业升级压力、生源竞争加剧等挑战,需进一步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大竹石子职业中学始建于1985年,最初为普通农村中学,2008年经教育部门批准转型为职业中学,成为大竹县职业教育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地处川东农业核心区,办学目标始终聚焦“服务县域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开设与本地主导产业匹配的专业,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并行的教学模式。
时间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转型标志 |
---|---|---|
1985-2007年 | 普通农村中学运营 | 未开展职业教育 |
2008-2015年 | 获批职教资质,增设农业技术、机电维修专业 | 首次实现职普分离 |
2016年至今 |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省级实训基地 | 产教融合模式成型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专业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市级骨干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实训”三级架构,实践课程占比达60%以上。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现代农业技术 | 农作物生产技术 | 植物保护、农业机械操作 | 大竹县农科所 |
装备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 | CAD建模、机床维护 | 蜀渝机械集团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网络安全、云计算基础 | 达州电信分公司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校内实训室24间,签约校外实习基地15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覆盖全部专业。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行业认证情况 |
---|---|---|---|
理论教学教师 | 45 | 35.7% | 高级教师资格 |
实践指导教师 | 62 | 49.2% | 技师/工程师证书 |
企业兼职导师 | 19 | 15.1% | 行业技能等级证 |
四、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2%,本地就业占比78%,对口岗位匹配度达85%。学校推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入学即招工”。
- 就业去向分布:制造业42%、信息技术服务业25%、现代农业18%、其他15%
- 升学渠道:通过单招考试升入高职院校比例达12%,较五年前提升7个百分点
- 技能证书获取率:中级工证书通过率91%,高级工证书通过率34%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23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厂中校”“校中厂”项目5个。合作形式包括设备捐赠、师资共享、课程开发等,其中与蜀渝机械集团的合作案例入选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成果输出 |
---|---|---|
设备捐赠 | 大竹县电子产业园 | 价值200万元生产线实训设备 |
订单培养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年输送技术工人80名 |
技术研发 | 达州农业科技研究院 | 联合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项 |
六、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3000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领域。通过“送教下乡”“云端课堂”等形式,服务范围延伸至周边6个乡镇,形成“职教+扶贫”特色模式。
- 技术帮扶项目:为42个贫困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
-
- 国际交流:与老挝万象技术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输出课程标准2套
七、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面临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不同步、高端实训设备短缺、师资引进竞争激烈等问题。对此,学校提出“三纵三横”改革方案:纵向压缩传统专业规模,横向拓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专业;实施“名师工作室”计划提升教学能力;争取政府专项债券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到2025年,计划建成省级高水平职业学校,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两个专业群,实现“1+X”证书试点全覆盖。同步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争使毕业生高端岗位就业比例提升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