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达州市达川区县职中(达川职中)

达州市达川区县职中(达川职中)

达州市达川区县职中(全称“达州市达川区职业高级中学”)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学校始建于1985年,历经多次整合与扩建,现已形成以中职教育为主体,融短期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学格局。校园占地约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开设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12个专业,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左右。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产教融合”模式深化、实训设施标准化建设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应用。近年来,学校通过与达州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逐步构建起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生态。

达	州市达川区县职中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分析

达川区职中专业布局紧密围绕达州市“能源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机械制造、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以下为专业设置与区域岗位需求的对比数据:

专业类别 达川区职中开设专业数 达州市重点产业对应岗位数(2023) 全省中职校平均对口就业率
加工制造类 3个(数控、模具、汽修) 12,500个 82%
信息技术类 2个(计算机、物联网) 8,300个 78%
现代服务类 4个(电商、烹饪、旅游、幼教) 6,200个 85%

数据显示,学校专业覆盖率达区域重点产业岗位需求的75%,其中加工制造类专业与岗位需求比达到1:4167,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质量保障

学校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师生比等核心指标反映教学资源配置水平:

指标项 达川区职中 全国中职校平均水平 四川省示范职中标准
生师比 18:1 22:1 ≤16:1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 12% 8% ≥15%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35% 28% ≥30%

尽管生师比优于全国均值,但硕士学历教师比例尚未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制约着课程开发的深度与广度。

三、实训设施与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设备总值3800万元,其中智能化设备占比体现技术前沿性:

实训类别 设备数量 智能设备占比 合作企业投入资金(万元)
机械加工实训 120台 45%(含数控机床) 260(与斌鸿机械共建)
汽车维修实训 80台 30%(新能源检测设备) 180(与比亚迪4S店合作)
电子商务实训 40套 60%(直播系统) 120(京东校园实训中心)

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金额占设备总值的15%,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设备缺口仍较明显。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

202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学校在本地就业渗透率及薪资水平方面具有区域优势:

指标项 达川区职中 四川省中职校均值
初次就业率 94.7% 89.3%
本地就业占比 68% 52%
平均起薪(元/月) 3200 2800

高本地就业率反映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高度适配,但薪资水平仍未突破中职教育“低技能锁定”瓶颈。

五、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效能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服务范畴覆盖农业技术推广与工业技能提升:

培训类型 年培训量 证书获取率 政府购买服务占比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2800人次 82% 65%
企业职工技能提升 1500人次 78% 30%
特种作业资格培训 700人次 95% 80%

政府购买服务占比差异揭示培训项目对财政依赖度较高,市场化运作能力有待提升。

六、学生升学通道建设现状

学校通过“对口高考”与“高职单招”构建升学立交桥,但本科升学率仍存突破空间:

升学方向 参考人数 本科上线率 高职录取率
对口高考 320人 12% 85%
高职单招 580人 3% 92%

本科升学率低于全省中职校15%的平均水平,反映优质教育资源获取能力不足。

七、信息化建设与教学创新

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配置情况显示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阶段性特征:

项目 达标情况 省级示范校标准
数字教学资源库容量 1.2TB(含课件、视频) ≥2TB
在线课程开发数 18门 ≥30门
智慧教室覆盖率 40% ≥60%

信息化硬件投入与软件应用存在失衡,制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全面推广。

八、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基于SWOT模型的核心矛盾分析如下:

维度 优势(S) 劣势(W) 外部威胁(T)
区域经济关联性 专业与本地产业高度匹配 抗行业波动风险能力弱 能源产业转型压力
政策支持力度 职教专项资金倾斜 县级财政配套不足 东西部协作资源竞争
生源质量 本地生源稳定 优质生源外流严重 普职比政策调整风险

如何在巩固区域服务能力的同时突破资源约束,成为学校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

达州市达川区县职中通过三十年发展,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与区域服务能力。然而,在师资结构优化、信息化深度应用、升学质量提升等方面仍需突破瓶颈。未来需强化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跨区域校企合作机制,引入东部优质资源;二是构建“中职-高职”贯通培养体系,提升升学竞争力;三是深化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唯有实现内涵式发展,方能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