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电子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新兴领域构建专业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办学特色。作为区域性职业教育标杆,该校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超万名,与京东方、长虹集团等百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拥有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配备价值3800万元的先进设备。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2%,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5人,企业兼职导师68人。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重对接,形成“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育人闭环。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电子信息+”专业集群,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物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六大核心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专业选修”架构,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实践课程占比达65%。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主干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
电子信息类 | 智能终端技术应用 | SMT工艺、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产品检测 | 电子设备装接工(高级) |
智能制造类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数控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3D打印技术 | 数控车工(中级) |
数字商贸类 | 电子商务运营 | 网店美工、新媒体营销、物流管理实务 | 电子商务师(三级) |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实施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每年选派30%专任教师赴合作企业顶岗研修。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成果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12 | 8.5% | 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68 | 49.1% | 开发校本教材12本 |
双师型教师 | 96 | 72.0% | 指导学生获国赛奖项9项 |
三、教学设施配置
建成“厂中校”实训中心4个,其中智能工厂实训基地投资2300万元,配备工业4.0生产线3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ICT实训室,满足5G通信技术教学需求。
设施类型 | 数量 | 设备价值(万元) | 功能定位 |
---|---|---|---|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 2个 | 1800 | 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 |
电子商务实训室 | 3个 | 320 | 直播电商全流程模拟 |
电子创新实验室 | 5个 | 270 | PCB设计及电子产品开发 |
四、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四阶递进”合作机制: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毕业后定向就业。与京东方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行“1.5+1.5”分段培养。
- 深度合作企业:长虹电器、九洲光电、京东方科技
- 订单培养规模:年均400人
- 实习就业岗位:技术工程师、设备运维员、质量管理员
- 企业奖学金覆盖:优秀学生30%
五、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技能升学+优质就业”双通道发展体系。中职毕业生可通过单招考试升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升学率达68%;直接就业学生起薪平均4500元/月,三年内晋升管理层比例达21%。
发展类型 | 对接院校 | 典型就业单位 | 岗位晋升周期 |
---|---|---|---|
高职升学 | 四川信息职院、绵阳职院 | — | 2-3年专科学习 |
技能就业 | — | 富士康科技、TCL实业 | 1-2年晋升组长 |
创业扶持 | — | 电子商圈、科创园区 | 3-5年企业孵化 |
六、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为绵阳市重点产业提供技术改造服务20余项。牵头组建“涪江流域职教联盟”,实现教学资源库共享、师资轮岗交流。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800人次
- 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年培训1500人次
- 社区教育服务:开设老年智能技术课程12门
- 技术攻关项目:完成自动化生产线改造6项
七、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三维督导”机制:教学督导组(校内专家)、企业督导员(合作单位技术主管)、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公司)联合开展质量评价。毕业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2%以上。
评价维度 | 评价主体 | 评价方式 | 改进措施 |
---|---|---|---|
教学过程 | 校企联合督导组 | 课堂观察+教案抽查 | 优化项目化教学模式 |
实习管理 | 企业人力资源部 | 岗位胜任力测评 | 调整实训课程比重 |
就业质量 | 第三方机构 | 跟踪调查+数据分析 | 拓展高端就业岗位 |
八、办学特色与挑战
学校形成“三对接”办学特色:专业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对接岗位标准、实训对接生产流程。但面临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快、高端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大等挑战,需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面向“十四五”发展,学校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区,重点攻克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力争建成国家级高水平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