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眉山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青神职校”)是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78年,历经多次转型与升级,现已成为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机构。学校以“立足地方、服务产业、深化产教融合”为办学定位,紧密围绕青神县“竹编之乡”“机械加工基地”等区域经济特色,开设机械加工、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核心专业。近年来,学校通过推进“校企合作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占比超70%,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典型代表。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青神职校前身为青神县农业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并确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方向。学校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青神产业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互通体系。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78-2005年 | 农业中学阶段 | 侧重基础农业技术教育 |
2008-2015年 | 职教转型期 | 增设机械、电子等工科专业 |
2016年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 | 建成3个省级实训基地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机械加工技术、电子商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8个骨干专业,其中机械加工技术为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拓展模块”三级架构,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践课程。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技能证书 |
---|---|---|
机械加工技术 | 数控编程、CAD建模、设备维护 | 数控车工/铣工中级 |
电子商务 | 网店运营、新媒体营销、物流管理 | 电子商务师(四级) |
旅游服务 | 导游实务、酒店管理、非遗文化传承 | 导游资格证 |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通过“校企互聘”机制,聘请24名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教学资源方面,建有机械加工、电子商务实训中心等12类实训场所,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
专任教师 | 89 | 70.6% |
企业兼职教师 | 24 | 19.1% |
高级职称教师 | 40 | 31.7% |
四、学生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12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近三年累计输送毕业生2300余人。2022年数据显示,本地就业占比68%,对口就业率达82%,部分专业起薪突破5000元/月。
年份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升学率 |
---|---|---|---|
2020 | 623 | 94.7% | 12.3% |
2021 | 715 | 96.2% | 15.8% |
2022 | 802 | 95.4% | 18.5% |
五、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与京东云、格力电器等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开展“订单班”培养。例如,与青神竹编产业园区合作开设“非遗技艺传承班”,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结合。
- 合作企业类型:制造业(45%)、服务业(30%)、信息技术(25%)
- 典型合作项目:京东电商实训室、竹艺工匠工作室
- 企业参与程度:课程开发(60%)、实训指导(80%)、设备捐赠(30%)
六、校园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有标准化实训车间、智慧教室等设施。信息化方面,投入500万元建设“青神职教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覆盖率90%以上。
设施类型 | 数量 | 投资额(万元) |
---|---|---|
实训车间 | 8个 | 1200 |
智慧教室 | 24间 | 350 |
图书资源 | 12万册 | 200 |
七、社会服务与技能培训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涵盖竹编技艺、农机维修等项目。2022年承办“川渝非遗技艺传承培训班”,培训学员320人,带动当地就业160人。
- 培训对象:农村转移劳动力(60%)、企业职工(25%)、退役军人(15%)
- 热门课程:竹制品电商运营、数控机床操作
- 培训证书获取率:92.3%
八、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面临生源质量下滑、产业升级加速等压力。学校计划未来三年投入80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并深化与重庆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成渝双城技能人才共育”机制。
挑战类型 | 应对措施 | 预期目标 |
---|---|---|
生源竞争加剧 | 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年招生增长15% |
技术迭代快 | 引入企业新技术标准更新课程 | 课程更新率≥30%/年 |
资金压力 | 争取省级产教融合专项资金 | 年外部资金引入≥500万 |
总的来说呢,青神职校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已形成“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发展格局。未来需进一步突破县域职教资源限制,加强数字化教学能力建设,以应对产业升级对人才结构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