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四川省内颇具影响力的高职建筑类专业,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了“岗课赛证”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等新兴领域,形成了“双师型”教师团队与现代化实训基地联动的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推行“1+X”证书制度,毕业生在施工管理、智能建造等岗位的适应性显著提升,近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建设注重技术技能创新,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率达30%,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面向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等岗位群,培养掌握装配式建筑施工、BIM技术应用、工程测量等核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通过“基础能力+专项技能+综合素养”三阶递进培养,形成“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质。
培养方向 | 核心能力 | 职业证书 |
---|---|---|
装配式建筑施工 | 预制构件安装、节点处理 | 装配式建筑施工员 |
BIM技术应用 | 建模、碰撞检测、协同管理 | BIM工程师(中级) |
工程测量 | 全站仪操作、无人机测绘 |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 |
二、课程体系构建
采用“平台+模块”课程架构,设置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制图等专业平台课程,并开设装配式建筑实务、BIM技术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等模块化课程。实践课程占比达58%,包含虚拟仿真实训、企业真实项目实操等环节。
课程类型 | 代表性课程 | 教学形式 |
---|---|---|
专业核心课 | 建筑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施工 | 理实一体化教学 |
技术拓展课 | 绿色建筑技术、智能建造概论 | 企业专家讲座+现场教学 |
认证融通课 | 1+X建筑信息化建模 |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
三、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5%,“双师型”教师达86%。团队包含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3人,另聘有企业技术总监、注册建造师等产业教授15人,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双导师制。
师资类别 | 人数 | 典型特征 |
---|---|---|
校内专任教师 | 22 | 硕士以上学历100%,含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等资格 |
企业兼职教师 | 15 | 来自中国五冶、华西集团等龙头企业 |
技能大师工作室 | 3 | 涵盖BIM技术、装配式施工等领域 |
四、实训基地建设
建有集“教学、培训、竞赛、科研”于一体的实训中心,面积达3200㎡,设备价值800余万元。包含装配式建筑实训工坊、BIM技术中心、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室等特色场所,与四川十六建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8个。
- 装配式实训工坊:配备预制构件生产线、吊装机器人等设备
- BIM中心:配置Revit、Tekla等专业软件及VR交互设备
- 虚拟仿真室:实现脚手架坍塌、塔吊事故等情景模拟
- 企业实训基地:提供真实工程项目跟岗实习岗位
五、产教融合机制
与中建西部建设、四川交投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订单班”培养。近三年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12项,开发《装配式建筑施工规程》等企业标准3部,形成“教室-实训室-工地”三位一体培养路径。
合作形式 | 参与企业 | 成果产出 |
---|---|---|
现代学徒制 | 中国五冶集团 | 联合培养学徒120名/年 |
校企共建课程 | 广联达科技 | 开发《智慧工地管理》教材 |
技术服务中心 | 绵阳市勘察设计协会 | 完成5项农村住房改造设计 |
六、技能竞赛体系
构建“校赛-省赛-国赛”三级竞赛机制,年均组织技能大赛8项,参赛学生覆盖率达65%。近五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9项,省级竞赛奖项32项,特别是在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赛项形成明显优势。
- 国家级奖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二等奖
- 省级突破:四川省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赛项连续三年夺冠
- 创新培育:学生团队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
七、社会服务能力
面向行业开展“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双轮驱动,年培训量达3000人次。承接住建部门“村镇建筑工匠”培训项目,开发《农房抗震加固技术》等培训包,为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提供BIM技术咨询服务。
服务类型 | 年度数据 | 典型案例 |
---|---|---|
职业培训 | 三级测量员培训1200人次 | 绵阳市建筑业农民工夜校项目 |
技术服务 | 完成8个社区危房鉴定 | 游仙区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方案编制 |
标准制定 | 参与3项地方标准编制 | 绵阳市绿色农房建设技术导则 |
八、发展路径创新
率先开展“1+X”证书试点,将装配式建筑施工、BIM等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探索“AHK中德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合作开发建筑石匠培训课程。数字化转型方面,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AR施工模拟系统。
该专业通过多维度的改革实践,构建了“技术技能+创新思维”的育人生态,有效支撑了区域建筑产业升级。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课程,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的技术标准输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