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绵阳北川七一职高(绵阳北川七一职高)

四川绵阳北川七一职高(以下简称“北川职高”)是一所位于“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华侨捐资援建并于2009年正式落成。学校以“职业教育助力灾后重建”为使命,深度融合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职业技能培养,形成“产教结合、育训并重”的办学特色。目前开设现代农业、机械加工、旅游服务等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与2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校学生规模达1800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超过65%,成为支撑北川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基地。

四	川绵阳北川七一职高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85年创立的北川县职业中学,2008年因地震损毁后由国务院侨办协调援建,2009年9月迁入新校区并更名为现名。作为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学校承载“教育兴邦”理念,确立“技能立身、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

时间节点 重大事件 发展成果
2009年 新校区落成启用 校舍面积达4.2万㎡,实训设备价值超千万
2013年 创建省级重点职高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获省级示范专业认定
2021年 启动“羌绣非遗学院”建设 与省文旅厅共建非遗技艺传承基地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特色+定制”三级课程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民族旅游三大专业群。其中,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对接北川苔茶国家地理标志产业,羌绣工艺专业融入国家级非遗技艺教学。

专业类别 核心专业 实训基地 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禽养殖 校企共建智能温室、茶艺实训室 北川苔茶集团、羌山雀舌公司
智能制造 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 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3D打印实验室 长虹集团、九洲光电
民族旅游 导游服务、酒店管理 羌寨实景教学点、民宿运营沙盘 北川旅游服务局、九皇山景区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创新

通过“校企双聘”“名师工作室”等机制优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1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67%。创新实施“季节对表”教学模式,农学专业按农时调整课程周期。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典型代表
双师型教师 85人 67.5% 省级技能大师张某某(茶叶审评)
企业兼职教师 32人 25.4% 长虹技师王某某(智能设备维护)
研究生学历教师 28人 22.2% 西南大学农学硕士李某某

四、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升学渠道畅通,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从2018年12%提升至2023年28%。

年份 毕业生总数 就业率 本地就业占比 升学人数
2021 582人 93.5% 68.2% 187人
2022 615人 92.8% 70.1% 213人
2023 648人 94.3% 65.7% 241人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建成“前校后厂”式实训基地,引企入校设立“羌山雀舌”茶叶加工厂、“云上北川”电商直播中心。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技术帮扶覆盖全县8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

合作模式 项目名称 年产值 受益群体
校中厂 羌绣非遗工坊 450万元 周边农户300余户
订单培养 长虹“匠星计划” 输送技术工人127人/年 智能制造专业学生
技术扶贫 苔茶种植示范基地 改良茶园2000亩 曲山镇12个村集体

六、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拥有省内一流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总值达8700万元,建成“5G+智慧校园”管理平台。重点打造羌文化数字展馆,实现非遗技艺的虚拟仿真教学。

设施类别 数量 技术水平 年度投入
专业实训室 56间 其中智能化实训室18间 420万元
数字资源 教学资源库12个 覆盖全部专业课程 85万元
校园网络 全光网覆盖 万兆骨干网+物联网终端 150万元

七、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将羌族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发《羌绣工艺》《羌族建筑构造》等8门特色校本课程,组建“云上的羌寨”学生演艺团,年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40余场。

文化项目 实施路径 成果载体 社会影响
羌绣传承 现代纹样设计+传统针法课程 师生作品入选省非遗展 带动周边绣娘增收300万元/年
羌族建筑 BIM建模+传统工匠实训 完成3座羌寨修复设计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
释比文化 口传史诗数字化+舞蹈编排 创排舞台剧《云上的鼓声》 巡演覆盖全省职业院校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当前面临县域经济承载力有限、高端产业对接不足等瓶颈。未来将深化“东西部职教协作”,重点建设川西北乡村振兴产教融合体,力争实现省级高水平职校突破。

核心问题 应对策略 阶段性目标 保障措施
产业匹配度待提升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新增新能源汽修专业 投入300万元建设实训中心
师资高层次短缺 实施“博士进职校”计划 引进行业领军人才5名 配套安家费50万元/人
科研能力薄弱 组建产学研联合体 年横向课题经费超百万 与电子科大共建实验室

作为灾后重建的教育典范,四川绵阳北川七一职高通过精准对接地方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已形成“职业教育促发展、民族文化铸品牌”的特色化发展路径。未来需在专业集群升级、师资结构优化、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发挥职业院校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枢纽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school/3453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5582s